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小针刀论坛
小针刀论坛
針刀論壇
【針刀醫學論文集】
针刀减肥--作者:顾春英
本主题被查看8714次, 共2个帖子
标题: 针刀减肥--作者:顾春英
亦可
淡漠千里见妖娆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平板
回复
引用
2009/11/15 15:05:00
针刀减肥--作者:顾春英
肥胖症的针刀治疗
肥胖病概况
据统计,全球2.5亿人BMI>30%,约10亿人超重; 中国目前20岁以上肥胖病人达2000万人,超重者不低于1.5亿,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肥胖的发病率更高,如北京体重超重者约总人口的32%,哈尔滨等北方大城市体重超重者达40%以上,肥胖已成为全球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肥胖是由特定的生化因子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而导致的疾病,与遗传、环境、膳食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基因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已知肥胖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某些肿瘤以及睡眠—呼吸紊乱等疾病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可见,肥胖不仅仅是影响个体形象的问题,而是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
肥胖的定义
由于人体脂质代谢紊乱,或进食营养物质超过消耗量,使机体脂质储存增多,体重超过正常值20%以上,也就是营养过剩、机体内的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成为肥胖病。体脂(身体脂肪)过量、病理的损害、与脂肪的分布比例直接相关。影响到病理的主要是腹部、胸部的肥胖,因此腹部肥胖是减肥的主要目标。
三、肥胖的原因
肥胖的成因与遗传、行为因素—运动不足、生活方式、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有一定关系。
肥胖时的代谢与内分泌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代谢率一般呈下降趋势,同龄女性低于男性,传统的研究者认为肥胖者基础代谢率低,实际上大多数肥胖者基础代谢率不变,少数可略偏低,但无甲减征象,这些人无论是坐、立或步行时消耗能量较少,因此所需热量也较少,进食也较少,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肥胖者运动时生长激素增加量比瘦者少,因此运用脂肪较少。
能量消耗的正常范围:成年人每天约6270—25080KJ。30岁以后的中年人每年平均降低基础代谢率1—2%,如原来基础代谢率(BMI)为2800单位的男性到35岁时减少到约140—280单位,以此推算,假使他维持相同的活动量,每天大约要少吃半碗饭才能维持体重,否则体重就会增加。
四、肥胖的诊断标准
1、WHO的诊断标准(1997年WHO发布了对成年人的BMI分级标准)
分级 运用于西方国家 运用于亚太地区 伴发病的危险性
(1997年) (1999年)
正常范围 18.5—23.9 18.5—22.9 平均水平
超重 25.9—27.9 23.0—24.9 上升
I度肥胖 30.0—34.9 25.0—29.9 中等
II度肥胖 35.0—39.9 >30.0 严重
III度肥胖 8 >40.0 极严重
人的BMI以24kg/㎡和28kg/㎡分别作为中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
轻肥(I级) BMI=28—29 .9
中肥(II级) BMI=30—34.9
重肥(III级) BMI≥35
如中国肥胖工作组症诊断的建议:
分类 体重说明(kg/㎡) 共患病危险度
正常范围 18.5—23.9 平均水平
超重 24.0—27.9 增高
肥胖 28.0 严重增高
3、肥胖的测算方法
(1)身高折算法 身高(cm)—105=(体重)kg>20%肥胖
(标准体重)
(2)胸腰指数法
胸围(乳头上2cm圆周) 腰围(肚脐圆周)
胸围—腰围=胸围指数
胸围指数≥5cm 重度肥胖
胸围指数≤10cm 中等肥胖
胸围指数≤15cm 轻度肥胖
(3)体质指数(BMI)法 (最常用)
我国BMI>24 超重
BMI>28 肥胖
男性 腰围≤85cm(两尺六)
女性 腰围≤80cm(两尺四)
(4)仪器分析
a、人体脂肪分析仪:通过该仪器(按生物电阻抗法原理制备而成)测试人体体脂的重量及体脂与人体成分的比例来诊断肥胖。
B超测脂肪厚度
皮肤褶厚度法
显微镜直接观察记录脂肪细胞的大小
(5)腰臀比值法
腰/臀≥0.72时 肥胖
男性≥0.9 女性≥0.8 肥胖
临床表现
肥胖:面、腹、大腿等胖,单纯性肥胖无伴随症状,虚症肥胖:多伴畏热多汗,易疲劳,不能承受体力劳动,头痛头晕,心慌气短,腹胀,下肢浮肿等。
六、肥胖症的针刀治疗
(一)辨证分型
(1)胃肠腑热:形体肥胖健壮,多食善饥,口干喜饮,大便秘结,怕热多汗,多急躁易怒,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有力或滑数。
(2)痰湿内蕴:形体肥大,脘痞腹胀,食少,平素多痰,胸闷气短,或有浮肿,舌边有齿印,苔腻,脉滑。
(3)脾胃气虚:肥胖,面唇少华,食欲不振,纳食不多,食后腹胀,大便稀溏,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嗜睡懒言,小便正常或尿少浮肿,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百,脉细无力。
(4)肾虚型:肥胖,胃纳正常或偏少,女性月经不调或闭经,甚至不孕,男子或见阳痿。喜静恶动,气短而喘,动则汗出。
(5)肝郁气滞:形体肥胖,情志抑郁,烦躁易怒,胸肋胀痛,妇女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质淡白有齿痕或舌青有淤点。
(二)治疗原则:
辨证取穴或对证取穴,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膀胱经为主治疗
(三)处方:
主穴:脐周8穴有水分、阴交、外陵、天枢、滑肉门
配穴:胃肠腑热:曲池、合谷、上巨虚、梁门、内庭
痰湿内蕴:足三里、丰隆、中脘、阴陵泉、水道
脾胃气虚:脾俞、胃俞,足三里、气海、关元、阴陵泉
肾虚:关元、肾俞、三阴交、太溪
肝郁气滞:太冲、阳陵泉
便秘:天枢、支沟、照海、承山
汗出量多:肺俞、胃俞
嗜睡:照海、申脉
腹胀:小肠俞,下巨虚
心悸气短:神门、内关
月经不调:曲泉、血海、地机
阳痿:肾俞、命门、关元
局部取穴:脂肪堆积较多或形成颗粒硬结的部位
(四)治法:
1、用龙胆紫定点,2%碘酒消毒所取穴,再用75%酒精脱碘;带上一次性无菌手套,持4号针刀,针刀方向与神经、肌肉、血管走行方向一致,垂直皮肤进针;刺入穴位后,在脂肪层与肌肉层行纵行摆动,迅速出针,按压针孔、防止出血。在脂肪堆积较多的腹部、大腿等部位,用3号针刀沿经络方向垂直进入皮肤,在脂肪层向前推切2—3刀,或局部1cm左右排一针行密集刺;对脂肪颗粒粗大的或局部硬结、条束可行纵行切割,横行摆动进疏通松解。出针后按压针孔,贴上创可贴即可。
2、针刀治疗后2—3天避免穴位浸水,推切部位有些人可出现皮下青紫,一般半月左右消褪,针刀治疗后第四天进行下一次治疗,5次为一疗程,一般2个疗程左右进入体重下掉平坦期,此时停止治疗, 休息一个月后进入下一疗程。
七、临床体会
目前世界上减肥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控制、调节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食欲抑制剂、轻泻剂、镇静剂、脂溶素等)。此外还有脂肪吸刮疗法、行为疗法、喝汤疗法、睡眠疗法。然而虽方法众多,但疗效均不十分理想,甚至产生很多副反应。针灸减肥是以中医经络辨证治疗为指导原则,通过针灸有关穴位治疗,对人体进行整体调整的一种减肥方法,它以减去局部脂肪为重点,用局部减肥促进整体瘦身。
针灸对神经系统、内分泌及代谢、消化功能都有一定调整作用,对体内活性物质亦有一定的影响,从而抑制肥胖患者亢进的食欲,抑制亢进的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以减少能量的摄入;另一方面针灸可以促进能量代谢,增加能量的消耗,促进体脂的动员及分解,最终实现其减肥效应。针灸在实现其减肥效应同时,患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水肿等合并症也得以治疗,许多重要器官功能得以改善,而且针灸对患者的异常功能状态是双向良性调整,最终使之趋于正常。
针灸减肥
电针
龙胆紫定点,碘酒消毒所取穴,酒精脱碘
针灸减肥
针灸减肥一般隔天针灸一次,每次30分钟,10—15次为一疗程。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有好多上班族,因苦于没有时间减肥而被针灸减肥拒之门外,近几年随着针刀医学的发展,针刀减肥应运而生。
针刀减肥是针灸减肥的发展,它运用中医学的思路,用针刀代替针灸针,用于减肥,有以下几个特点:
证取穴:根据肥胖者的症状特点辨证分型取穴。
(1)胃肠腑热 (2)痰湿内蕴 (3)脾胃气虚
(4)真元不足 (5)肝郁气滞
2、局部取穴:脂肪堆积多的或形成颗粒、条束、硬结的部位。
3、治法:辨证用穴时对所取穴位进行针刺样刺激,一般进针达到脂肪与肌肉结合部即出针,对脂肪堆积多的部位可以行密集刺,或在脂肪层行推切(沿经络),对硬结、条束可行纵行切割,横行摆动进行疏通松解。
4、优势:
①刺激量大:针刀减肥的刺激量是针刺的20—30倍。
②直接破坏脂肪细胞:密集刺、脂肪层推切、摆动能直接破坏脂肪细胞。
③省时:一般针刀刺激4天一次,每次只需3分钟左右。
④疗效好:经过临床验证,对于一些肌肉型的肥胖或针灸减肥无效的,针刀减肥亦有一定疗效。
⑤见效快:针刀治疗一次即有食欲受抑制或腹部轻松或体重下降等感觉,特别是对食欲抑制和月经的调节速度更快。
在美之前,善乃是才情之本;
在美之后,善乃是生命之依靠。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咨询电话:13801710240 亦可 MSN:yike699@hotmail.com
QQ:729253621
大
中
小
本主题被查看8714次, 共2个帖子
标题: 针刀减肥--作者:顾春英
[size=3][color=blue]肥胖症的针刀治疗[fly]肥胖病概况[/fly] 据统计,
(
亦可
发表于 2009/11/15 15:05:00)
《针刀减肥术》序 (转贴) <针刀治疗肥胖病>序 看
(
亦可
发表于 2009/11/15 15:07:00)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2 18:37:30
版权所有
上海针刀医学网
沪ICP备05003764号
Processed in 0 seconds
切换界面...
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