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小针刀论坛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23479次, 共16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2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2006年大会论文集--其它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2:21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其它

针刀疗法在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的应用中体会

刘方铭1  明朝中1  王寿兰2
(1.济南椎间盘治疗中心  250013  山东;2.济南市民族医院  250012  山东)





【关键词】针刀;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体会

总结过去十年,我们应用针刀疗法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体会,以此阐述我们对,主要是针对椎体间生物力学的动态平衡问题。
椎体间受力均匀,脊柱就平衡,即健康;椎间盘受力不均匀就失衡,就有可能发病,科研和实践证明,不纠正椎体间力量的不平衡。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和复发问题。不纠正椎体间生物力的不平衡,单纯以缓解症状为主,会为以后的复发和加重留下隐患。
对强直性脊柱炎而言,除指椎间盘逐渐失去应有的平衡作用外,同时还指与椎体相关联的肌肉纤维、韧带等的僵化、钙化程度和速度是否对称。
论点1:在正常情况下椎间盘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冲击力,髓核都能把它均匀分散到纤维环和软骨板上,最终椎间盘合力为零,也就是说相邻椎体之间的立体空间,力是平衡的。反之,椎体间立体空间力失衡,在特殊情况下,椎间盘受到的合力不能调整为零,就会膨出或突出。
论点2:颈椎病的起因以颈椎间盘变化(包括髓核移动)为基础,以生理曲度整体或局部的变形为初步结果,逐渐出现颈椎及其附着物的各种变性、变形和颈椎病的各种症状。
论点 3:无沦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强直性脊柱炎均与脊柱局部发生变化后,相应部位的脊髓、神经、血管、韧带、肌肉等重要组织与原相邻组织结构不再协调有关,故有“骨错缝,筋出槽”之说。
论点 4:我们现在所用的三维纠正疗法,不但只是为了解除症状,更主要的是在治疗好以后防止复发。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生物力学立体平衡,配合中药熏蒸渗透”——前为治疗原则,后为巩固原则。
在治疗过程中,以针刀为辅助疗法,主要用于松解神经根或神经干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放松紧张或痉挛的肌肉,为解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纠正椎体间受力的不平衡做准备。
同时辅助疗法还有针灸、推拿、理疗、中药内服外熏等。
我们把腰椎间盘突出症分29种类型,其中11种常规类型,18种特殊类型,并配有相应的29套不同的治疗、康复方案。小针刀疗法为每套方案中的必备方法,目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 颈椎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松解“外围”,攻克“中心”。“外围”是指颈椎周围与颈椎活动有关的肌肉附着点;“中心”是指颈椎生理曲度。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用经络理论取穴定点,以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目的在于松解肌肉的附着点,调整颈部生物力学平衡,以达纠正颈椎生理曲度的目的。
我们把颈椎病分为22种类型,同时配备22种不目的治疗、康复方案,针刀作为主导疗法获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3.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破坏“钙化”中心,重建畅通经络。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以经络理论取穴,以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目的在于调整、释放局部紊乱的生物电,干扰和破坏病灶的“场”,以达到阻滞相关组织变性的目的,同时配以“督灸”、中药汤剂等,以使经络畅通,巩固疗效,因此取得了该病治疗上的重大突破。
4. 体会
4.1针刀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我们以病种分科,针刀应用有主有次,并由专人负责,已在本地区有相当的影响力,将来多建分门诊会更有利于普及。
4.2针刀疗法目前,在一定的范围内可减少针灸、推拿、理疗、穴位注射、封闭、手术、慢性牵引、膏药外贴、手法复位等常用疗法的使用时间和频率,而且方法简捷、风险小、见效快。
4.3针刀疗法目前应该只是一种手段,作为体系应用于临床为时尚早,内科治病有“理、法、方、药”之说。针刀目前相当于其中的“方和药”,于“理和法”尚不能独占,我们认为目前只有正确的定位,才能有利于针刀疗法健康、持续、有序地发展。
4.4我们目前应该在坚持针刀疗法的治疗原则的同时,大力提倡与其它疗法相互融通、共存,以开拓针刀疗法的应用空间,在实践中定出针刀的诊疗范围,从而自成体系,逐步完成针刀自己的“理、法、方、刀”。
有了正确的理论体系做依托,针刀疗法才能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
4.5 目前部分病人及其家属对“针刀”这个称谓缺乏了解,认为是“开刀”做手术,从而拒绝应用。
我们的方案是以针灸原理结合现代解剖来解释,以解除患者的顾虑,劝其治疗,待见到疗效后,再给患者灌输针刀疗法的原理。我们的做法很有效。
4.6诊断不准,不可滥用。时机不成熟,不可盲目拔高。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针刀疗法,否则就会害了这个学科。我们主张针刀医师应该拒绝别人冠名的“第一刀”、“一把刀”、“神刀”等称谓。
由此可见,先在临床上做太量的应用工作,用快捷的疗效说话,是针刀疗法快速普及的途径之一,只要普及了,就有了群众基础,快速持续地发展就为期不远了。

#7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2:22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其它


针刀治疗脊柱侧弯的诊治探讨

马保贵  吕建忠
( 山西省商业医院  030006 )



【关键词】针刀;脊柱侧弯;探讨



正常人的脊柱从背面观是直的,如果在枕骨中点(枕外隆突)至骶骨棘的连线上,脊柱的某一部分偏离正常脊柱轴线的现象,谓之脊柱侧弯。
人的脊柱在刚出生时只有一个向前的弯曲,随着坐立、行走等各种功能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颈段,腰段脊柱向前弯曲,胸段、骶段脊柱向后弯曲的四个生理弯曲,以完成维持人体躯干平衡、缓冲、吸收震荡,支持内脏等诸多生理功能。脊柱侧方在正常情况下没有弯曲,一旦有任何弯曲,均因视为病理改变,脊柱侧凸除了侧突畸形外,往往伴有脊柱的旋转及凸侧肋骨的后凸等畸形,严重者还可引起心肺、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变化,故多称脊柱侧弯综合症。
1. 脊柱侧弯的病因
脊柱侧弯的病因发展迄今尚不十分清楚,临床所见的由于下肢不等长,两肩不平(肩胛骨一高一低)一侧胸部塌陷,一侧背部隆起(剃刀背),一面体侧皱纹形成,一面体侧壁至肘部的距离不等出现的脊柱畸形。长期以来,脊柱侧弯一直是医学界精心研究的课题。
1.1先天禀赋不足:骨结构发育不良,如半椎体、蝴蝶椎、融椎、并肋等形成的脊柱侧弯。
1.2姿势不正,发育异常,多发生在生长旺期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诱因。
1.3神经性的,肌病性的,脊柱神经纤维病性的,以及由于手术、创伤、炎症引起的或继发于其它脊柱骨病等伴发病而形成的骨质破坏所引起的脊柱侧症。
2. 脊柱侧弯的力学概念
正常椎体在冠状面上左右两侧的负荷相同,当脊柱有侧凸时,弯曲段的椎体在凹侧不但没有受到压力反而受到涨力,在这样异常异力的持续作用下,骨髂的发展受到影响,两椎体间之椎间盘在凹侧受到压缩而变薄,凸侧因受到牵引而变厚。这种脊椎的继发性改变反过来又会加重侧弯的畸形。又由于肋骨的变形,随着在凹侧肋骨上的躯干肌肉的作用力线远离中心轴,而凸侧肌肉的作用力线靠近中心轴,这两种力臂的不对称,加上身体重力线移向凹侧,进一步破坏脊柱两侧的力学平衡,可使肌力的失衡进一步加重。为了保持头部的直立性及与骨盆的正常关系,在结构性弯曲的上方下方往往出现代偿性弯曲,代偿的弯曲一般为C形变曲,各代偿性弯曲曲度的总合与结构性弯曲的曲度相等;这种弯曲一般为一个。一部分人为两个弯曲,也就是S形弯曲(有两个结构性弯曲),这种弯曲由于脊椎有旋转、脊柱骨、椎间盘、周围韧带、肌肉肋骨、肩胛骨及骨盆都会发生相应的解剖力学上的改变,关节突不在一个平面上受力不平衡,可导致日后的骨性关节炎,当脊柱侧弯的曲度加大时,旋转畸形也可同时加重。
脊柱侧弯病人由于身体两侧的负重不平衡,凸侧负重少,凹侧负重多,可在原来的上方或下方逐渐产生相反的弯曲进行代偿,躯干两侧一旦达到平衡,脊柱侧弯继续发展恶化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3. 脊柱侧弯的分类与分型
3.1天性脊柱侧弯:即在胎儿时期即有脊柱发育异常,出身后骨结构发育异常所表现的畸形,如半椎体畸形、半椎体及一侧分节障碍,双椎弓根畸形及一侧不对称骨桥,此外还有蝴蝶椎,一侧并肋形成,脊椎似裂等。       
3.2原发性脊椎侧弯:为原因常不明确的在临床上为最多的一种脊柱侧弯,约占侧凸病人总数的85%—90%,又分婴儿型,年龄在4岁以下,这类病人中的大多数在发育过程中不经治疗畸形可自然纠正,只有一部分病人会发展严重。少年型4-10岁之间,青年型年龄在11岁至发育成熟之间(11-18岁)。
3.3神经性的脊柱侧弯:可有下神经元性的损害如小儿麻痹,脊柱旁肌肉无力或瘫痪所致,亦可有上运动元性损害如大脑性瘫痪,脊椎旁肌肉痉挛所致。
3.4肌病性侧弯:是由肌源性病变所引起,如肌营养不良,进行性肌萎缩,因为两侧肌肉受累程度不一致,不能保持脊柱平衡而发病。
3.5神经纤维瘤性侧弯: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脊椎侧凸,常发与颈椎及胸椎受累范围,可包括5-7个椎体,而且多在T4-T10之间,其特点是曲度大而范围小,比较固定,活动度差,有时可在皮肤上见色素斑,偶而可见椎间孔附近能找到神经纤维瘤者。
3.6后天获得性脊柱侧弯:
(1)外科手术所致脊柱侧弯,青少年因脓胸行多外肋骨切除,导致胸廓内肌肉受损引起脊柱两侧力量失于平衡,肺和胸膜广泛粘连,抑制了患侧的自然生长,较常发生脊柱侧弯。
(2)创伤所致脊柱侧弯:由于脊柱间韧带的损伤,常引起脊柱永久性不稳定及进行性脊柱侧弯。
(3)放射治疗所致脊柱侧弯:在儿童中,单独用放射治疗恶性肿瘤者,可发生侧弯。
(4)结核和非特异性炎症所致脊柱侧弯:可能是脓胸、胸膜粘连,腰大肌脓肿引起腰肌痉挛而致的胸腰段侧弯,或者由于椎体及椎间盘的病理性破坏或压迫神经根,引起的神经、肌肉变化而导致的侧弯。
(5)其它能引起脊柱侧弯的疾病:代谢和内分泌疾病中的佝偻病、骨软化病、甲状腺机能元进、骨质疏松症、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僵直性、脊柱前移等。
4. 临床检查
4.1询问病史:了解患者何时发现脊柱姿势不正或侧凸畸形,有无小儿麻痹、脓胸、手术等病史,家族中有无畸形患者,有无肌营养不良,进行性肌萎缩、神经纤维病患者,遇到年轻主诉有局部疼痛症状时,其侧弯畸形多由其它疾病引起,应进一步做检查。
4.2全身体格检查:侧量身高,坐高、体重,作为治疗前后对比之用,其次应注意内脏器官是否正常,并了解其功能代偿情况。
4.3形态检查:
4.3.1 暴露颈及骨盆上缘之脊背部、观察皮肤是否有异常可见。
4.3.2 两侧髂嵴连线和两侧肩峰连线是否平行,两侧腰臀三角是否相等。
4.3.3 各棘突连线弧度有改变,即凸出最明显为原发性侧凸,其上下两个相反方向之小侧凸为继发性侧凸(代偿性侧弯)。
4.3.4 观察两侧之宽度及肋骨之软度。
4.3.5 前弯腰看脊柱因旋转而造成肩、背部高低不对称之现象。
4.3.6 测量法是由枕部正中向下作垂线,若比垂线不能通过两臀部之邹臂缝为补偿性凸,若在该侧突的上下,出现相反方向侧凸时,则上述垂线能通过两臀部邹臂缝,即继发性侧凸,谓之有补偿性侧弯。
4.4功能检查
4.4.1 卧位时侧凸消失,是处于功能性阶段,若在立位与卧位之侧凸称度差别不大,说明结构性变化严重。
4.4.2在原发性侧凸之脚下,垫高5厘米,检查两峰连线与两髂嵴连线是否保持水平,以观察原发性侧弯,同法在凹侧脚下垫高5厘米,以观察继发性侧凸。
4.4.3 向前弯腰试验:患者直膝合足立正,合手放在双膝中间,然后双手指向双足之间向前缓慢弯腰,检查背部由头之尾之切线方向依次观察胸段,向前弯腰45-50度,胸腰段弯腰65-70度时及腰段,向前弯腰成直角时,背部任何部位之不对称,记录所发现的最大偏斜及部位,如对称最严重处超过4度时,应怀疑脊柱侧弯,在观察侧凸的同时,脊柱上下有无皮肤陷窝或者生有毛发的斑块,下肢是否等长,足部有无畸形,鞍区有无感觉改变,有无腱反射亢进,有无病理反射,膝阵挛,脚阵挛,若脊柱侧弯合并有神经系统异常,应进一步观察原因。
4.4.4 脊柱侧弯畸形角度的测量:飞格桑测量法,Ferguson由上方端椎和下方端椎的中心点与顶椎的中心点,各作一根连线并延长至两线交叉于顶椎的中心,其纵向的交叉角,即为侧凸的角度。
4.4.5 脊柱侧弯旋转度的测量:目前可用器械法测出人体的突际旋度,单从X线正位脊柱片上进行测量时,可根据椎弓与椎体的关系将椎体旋转分为四度:
4.4.5.1凸面的椎弓根向内移动半个椎体的1/3,凹面椎弓根移位到椎体缘。
4.4.5.2 凸面椎弓根向内移动椎体的1/2,凹面椎弓根移位大部超进椎体缘。
4.4.5.3 凸面椎弓根向内移动椎体之中线,凹面椎弓根超过椎体缘,在X线显示出来。
4.4.5.4 凸面椎弓根向内移动超过椎体之中线凹面椎弓根仍不显影。
4.4.6 躯干不平衡的X线测量:由于倾斜的骨盆畸形发展,腰背疼痛等原因脊柱侧凸病人的躯干可出现歪斜,可采用站立位摄取后前位。脊柱骨盆X线测量方法如下:由第七颈椎至骶椎作连线,从该连线的中点作一水平线与两侧胸廓之肋骨相交,胸廓内之线段即为躯干之横径,由横径的中点作垂直线,该垂直线与第七颈椎至第一骶椎垂直距离的厘米数为躯干偏离中线的程度,即躯干歪斜度。
5. 临床表现及诊断
    脊柱侧弯虽然 有在3岁以前发病者,但临床所见一般多为5-6岁开始出现,起初侧凸很不明显,进展也很缓慢,因有衣物遮盖,畸形常不被发现,到10岁左右明显,或一则肩部偏高,一侧髋部隆起时,才引起患者注意,至12岁以后,因为椎体骨骺开始发育,原发的侧弯迅速发展,很快成为结构性的侧弯,因畸形好发部位为胸椎中下椎,起病缓慢,早期反感久坐或久坐后酸困不适,轻微畸形,休息后恢复正常,往往不引起注意。以后脊柱慢慢向侧后突起畸形,逐渐加重,此类患者多无明显心肺及神经功能障碍,但患者多常疲乏无力。
X线检查:
5.1原发性侧弯脊柱骨形态,结构无明显异常,仅可见突侧间隙增宽,弯侧椎间隙狭窄及不程度的椎体旋转。
5.2代偿性弯曲可见S状畸形。
5.3应和先天性侧突畸形区别:X线可见半椎体、蝴蝶椎、融椎、缺肋、并肋或多种畸形并存,椎间隙紊乱,脊椎多伴有旋转畸形。
6. 治疗方法及针刀冶疗
6.1 功能疗法:注意保持正确的坐立行姿势,挺胸抬头,双肩放平,加强突侧肌肉锻练,以增强凸侧肌力,利于畸形纠正,如每天定时做脊柱向突侧屈曲运动。
6.2 加强营养:从事一定量的体育运动,以增强体魂,调畅气血,促进正常发育。
6.3 自体悬垂牵引:患者以双手抓高物,如单杠、门框等,双脚离地,使身体悬垂,目的在于靠自身重力牵引脊柱以矫正畸形,应根据自已的能力和时间,坚持日常锻炼,每次时间越长越好,同时还可引体向上运动。
6.4 支具疗法:主突畸形在35度以内者,可配戴脊柱矫形支架矫正畸形,一般应先试戴一年,如矫正大于50%则为有效,可继续配戴至发育,为至支架的另一作用是控制畸形发展,防止畸形加重。
6.5 电击疗法:应用电刺激治疗早期脊柱侧弯病人已取得一定疗效,它适用于年龄在15岁以下,骨骼发育尚未成熟,侧凸曲度在30度以下的原发性侧弯病人。
6.6  手术治疗:对畸形严重,主突大于45度者,或有神经症状者,应手术矫正畸形以减除神经压迫。
7.针刀治疗脊柱侧弯的适应症
7.1主要适用于原发性脊柱侧弯,侧凸畸形胸椎曲度小于35度,胸腰段或腰段的曲度小于25度以下,年龄多在12-18岁,骨形态、结构无明显异常。
7.2也适用于后天获得性的脊柱侧弯,如创伤性脊柱畸形,软组织挛缩性脊柱侧弯,感染性痊愈后脊柱畸形,类风湿性、功能性脊柱畸形等。
7.3根据颈、胸、腰段的侧弯的曲度,用针刀治疗,我们特分为以下各型:
7.3.1颈段弯曲者,弯曲的顶点在第一颈椎至第六颈椎之间。
7.3.2 颈胸段弯曲者,弯曲的顶点在第七颈椎至第一胸椎之间。
7.3.3 胸段弯曲者,弯曲的顶点在第二胸椎至第十一胸椎之间。
7.3.4 胸腰弯曲者,弯曲的顶点在第十二胸椎至第一腰椎之间。
7.3.5 腰段弯曲者,弯曲的顶点在第二至第四腰椎之间。
7.3.6 腰骶弯曲者,弯曲的顶点在第五腰椎或骶骨。
在腰骶段侧弯中,实际上腰椎与整个骶骨组成侧弯弧,故矫正侧弯时,一定要延伸至骶骨。
7.4 X线片显示脊柱正侧位脊柱侧弯,但无骨质破坏缺损征象,可见凸侧间隙增宽,弯侧椎间隙狭窄,及不同程度的椎体旋转,做好弯曲的曲度测量,弯曲的顶点发生在那一段,做好病历记录,以便治疗后的对比,观察治疗后的疗效。
8. 针刀治疗依据的理论
      根据脊柱生物力学的理论和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采用针刀治疗配合手法复位,矫正畸形。
8.1 针刀治疗
病人俯卧在治疗床上,定点定位,以脊柱侧弯的凸侧顶点,即椎体的棘间韧带定一点,以凹侧一侧的横突之间定一点,或代偿性脊柱侧弯S型脊柱病变的椎体后侧横突之间各定一点。一般定为8-15点,常规消毒后,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垂直刺入,切开棘间韧带,感觉手下有松动感时出针。横突之间的定点,针体与平面垂直,刀口线平行于骶棘肌,进针深度到达横突背面骨平面时先纵行横行剥离3-5刀,然后调转刀峰,使刀口线与横突平行,移动刀锋到达横突边缘,沿横突边缘横突间韧带和横突间肌切开2-3刀,施术时防止刺伤脊椎和刺入腹腔,视患者脊柱侧弯的曲度而每隔5-7天治疗一次,由上而下,直到恢复脊柱生理曲直度康复或基本好转为止。
8.2 手法复位治疗
视脊柱侧突的曲度,有针刀做完后即使手法复位的,有做完第二次手术后复位的,视病情而定。
8.2.1牵引床牵引下手法复位
在牵引治疗床上做骨盆牵引,从小剂量逐渐加大重量,视病情做适当调正,在牵引状态下,一助手在凹面上下侧将躯干固定,医生用大小鱼际在突面扣住椎体棘突,向凹面推顶2-3下。手法结束后,3-5分钟解除牵引,送病人回病房。
8.2.2 人工牵引手法复位
一助手双手握信病人踝关节上部,另一助手双手插入患者双侧腋下,双臂压于患者双侧肩前部,将患者在牵引状态下固定,握踝关节的助手尽力下拉,持续一分钟,医生用指腹将骶棘肌从脊柱中线向两侧推扳2-3次,然后用侧掌或两手拇指从凸侧向凹侧推棘突5-7次,切勿用力过猛,治疗结束后,送回病房。在床上仰卧位,做小重量牵引,除吃饭、大小便时放开,之后再牵引到下一次治疗。做完针刀手术和手法复位一遍后拍片,根据X片上没有针刀纠正好侧弯的曲度,再施针刀和手法,直到恢复脊柱生理功能位,治疗一般需40-60天。在纠正侧弯的同时,还要调整骨盆的歪斜度,以及用针刀松解肩胛骨及脊柱两侧肌肉的挛, 缩点,以恢复脊柱两侧肌肉的力平衡。
8.3 床上锻炼
针刀手术做完后,病人仰卧治疗床上,在牵引的同时进行锻炼,对于胸段脊柱侧弯,让病人凸侧的手依年龄大小,手提1-3公斤重物,如“亚铃”在身体一侧,做上举运动。腰段的脊柱侧弯,在牵引间歇的同时,让患者凸侧下肢在踝部负荷1-3公斤重物的情况下,做直脚抬高活动。患侧上肢运动时,将带动患侧肩胛带肌及凸侧椎旁肌活动,而由于卧位,身体重力抵消在床板上,故凸侧肌肉收缩活动时,凹侧的拮抗肌无需作平衡收缩,这样每天坚持锻炼,凸侧的肌内将变得转凹侧强壮有力躯干两侧的肌肉不平衡牵拉,可以达到矫正效果。
8.4 药物治疗
宜培补肝肾、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川断、狗脊、桑寄生、骨碎补,水煎服,若腰背疼痛者加服养血止痛丸,加味益气丸等,每天两次口服。
8.5 手法按摩治疗
每次针刀手术治疗三天后,医生将患者直立位翻转俯卧位,在脊柱两侧太阳经循环部位,用拇指和掌根反复揉按,从上到下,从颈椎下到尾椎,从双肩到臀部,用指和掌按揉全背部三次,然后用抚法从上向下平推六次。
8.6 康复治疗
8.6.1保持正确的坐立姿势,加强突侧肌肉锻炼,以增强突侧肌力。
8.6.2扩胸伸背运动,以第一套广播体操的扩胸运动和腹背运动为基本动作,以增强肺活量,增强心肺功能。
8.6.3对背肌进行手法按摩,每日2次。
9.病例, :
李某:女,17岁,太原市某中学三年级学生。在一次体检中发现有脊柱侧弯,家里大人很着急,在市各大医院检查,都没有好的治疗办法,来我科治疗。患者直立,背面胸椎扁平,没有向后凸出的生理特征,弯腰检查,发现左侧肩胛骨低,右侧肩胛骨高,肩和背部轻微不对称,X线片显示脊柱侧位片,脊柱侧弯呈S型,没有骨质破坏及缺损征象,可见凸侧间隙增宽。凹侧椎间盘变窄,椎体S侧弯中,可见不同程度的椎体旋转。听诊:心脏二尖辨区  收缩期杂音,肺及其它正常。无病理反射和腱反射压迫,下肢长短不明显。病 人上课时间长了有腰困现象,用Ferguson(飞格桑测量法)测量腰段10度,腰胸段36度,颈胸段16度。
针刀治疗:病人俯卧治疗床上,根据侧突的顶点及椎体侧弯的椎体棘间韧带各定一点,在S型侧凸的后侧横突之间各定一点,常规消毒,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垂直刺入,切开棘间韧带,横突间肌及横突间韧带。针刀做完后,在牵引下手法复位,送回病床上小剂量牵引。
中药治疗:党参10g 黄芪10g 当归18g 白术10g陈皮10g  续断10g 狗脊10g 桑寄生10g 乳香9g
骨碎补10g 甘草6g 水煎服
在治疗期间,加强突侧肌肉锻炼,以增强突侧肌力。本例患者共治疗4次,S型脊椎侧弯基本治愈,回家休息和加强康复治疗功能锻炼。
10. 讨论
脊柱侧弯在医学上属于疑难病症,在治疗上没有突破传统治疗,手术治疗脊柱侧弯,刀口大,创伤大,恢复慢,组织粘连度大,侧弯畸形虽然部分纠正,给病人今后带来更大的痛苦。我们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针刀矫正原发性脊柱侧弯畸形,起到一种无切口,不出血,恢复快,损伤和疼痛最小的小型外科闭合性手术,纠正脊柱畸形,再配合适当手法,即可通过矫正脊柱和肌肉、韧带,从而达到恢复脊柱和肌肉的内应力的平衡状态。使用壮骨强筋,补肝益肾等药物,消除疼痛和改善功能。使针刀在临床上起到剥离粘连,松解疤痕,平衡肌力,延长挛缩,减压引流,改善血运,通经止疼的作用,在治疗疑难病和矫形外科领域中是一种很大突破。


#8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2:23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其它

[color=red]针刀治疗胸椎综合症疗效观察

张绍玲
( 广西省北海市合浦县人民医院康复科  536100 )[/color]



【摘  要】 目的:观察针刀与按摩治疗胸椎综合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17例胸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57例,按摩组为60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变情况。结果:针刀组痊愈率为70.2%,按摩组为45%,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刀组疗效明显优于按摩组。

【关键词】胸椎综合征;针刀;按摩
胸椎综合征是胸段脊椎和骨关节,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因损伤。退行性变,而导致的胸脊髓神经触及交感神经继发性损害,出现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上常迁延不愈,目前治疗方法为牵引,理疗针灸,外敷药膏等多种方法,均能取得一定疗效,但也有一部分病例难以治愈或反复发作,而针刀因其特有的优越性,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与按摩疗法相比较。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0年以来,共治疗病胸椎综合征患者117例,患者就诊前均经l~3个不等项目的物理药物,按摩治疗而未见好转。将以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刀组和按摩组。引刀组57例中,女31例;男26例;年龄39~63岁,平均55.5±11.2岁;病程18天~36月,平均22.3±11.2月,按摩组60例,女37例,男23例;年龄36~69岁,平均54.6±12.6岁,病程12天~30月,平均33.8±134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病因可分为四型
1.2.1 骨关节损变型: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具有胸椎综合征症状,病情缓慢发展,时轻时重,久卧久坐或疲劳时发作加重,起床活动或休息时,症状好转或消失。触诊,患椎旁有压痛。X线片表现患椎间盘变性及骨质增生,无关节错位。
1.2.2 关节功能紊乱型:好发于青年,具有胸椎综合征症状。病情多突然发作或时轻时重,部分有外伤史,触诊患棘突有偏歪或侧弯,驼背等变型,椎旁明显压痛,胸椎活动受限或活动时在某一方向诱发症状。X线片无椎间盘变性和骨质增生,或有此改变,但与神经,定位诊断不相符,平片可见小关节排列异常。
1.2.3 软组织损变形,好发于有严重软组织损伤者,局部外伤或肌纤维组织炎形成坚实的块状硬结,亦可压迫或刺激局部神经、血管,出现胸椎综合症状。触诊,除软组织硬结局部有压痛且可诱发症状外,棘突无偏歪,椎旁无压痛,X线胸片胸椎正常。
1.2.4 混合型:好发于中老年患者,病情多为突然发作或以往有轻微不适而突然加重。骨关节损变形合并关节功能紊乱型者最多见。
2.治疗方法:
2.1 针刀组
采用汉章I型针刀,令患者俯卧位,术者在病变的胸椎节段的华佗夹脊穴及棘间阿是穴,或在1线膀胱经上的筋结处做好标记,按照《针刀疗法》一书中的常规操作方法施术。松解病变粘连的组织,操作时,要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深度及体表投影,术后拔火罐,术口封创可贴,并施予牵拉、扳、压、滚、摇、拍等方法,使粘连、增生结疤等受牵拉的部位彻底松解。
2.2 按摩组
2.2.1 一般方法:患者坐于矮凳上。术者立于一侧。先用滚法。掌根推法沿脊柱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施术,以患椎棘旁为重点,反复操作约3~5分钟。继之用弹拔法和理顺法施术于背部痉挛之肌肉各3~5次。
2.2.2 胸椎痛点按压整复法;患者取俯卧位,胸部垫一软枕,两上肢分别垂于治疗床两侧,术者站于其患侧,一手掌根部按压患椎棘突上,另一手叠放其上,嘱患者缓慢呼吸,待其呼吸平稳后,趁其呼气末期,适时加大按压力,向前向下方短促冲击,此时可听到“咯嗒”声,或手下有松动感,示手法复位成功。
2.2.2.3 局部叩击法:在患者局部施以叩击法约1~3分钟,10次为一疗程。
针刀治疗1~3次,每次间隔7天,按摩治疗一疗程。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胸痛、肩痛、胸闷、心慌、心悸、气喘,打呃、胃肝区痛、腹胀、肋间痛、胃脘痛、上肢麻木等症状消失,功能活动正常,显效: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无效: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
3.2 治疗结果
针刀组57例中,治愈50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96.51%;按摩组60例中,治愈9例,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愈显率为61.7%,两组愈显率经统计学处理,x2=2l1.1,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针刀组疗效明显优于按摩组。
4.典型病例
莫某,女,45岁,于2003年10月23日来我科就诊,病史:上臂后侧痛,肩胛部、背部痛,上肢麻木感,左胸痛、心慌、心悸、胸闷、气喘,经心电图及X线摄片检查排除心肺病变后。作理疗、按摩等治疗,每次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但1~2周后,症状重复出现,近日来,自觉上述症状加重,检查背部位于T2~T5节段华佗夹脊及棘突上有条状结节。压痛明显。经心电图、x线检查排除心肺、疾病后,诊断为胸椎综合征。予小针刀治疗。在相关胸椎的华佗夹脊穴,及棘间、筋结、压痛点处,按照小针刀操作规程进行治疗,每7天治疗一次,经3次治疗后,上述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
5.讨论
胸椎综合征多为慢性损变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从事体力劳动或某些职业;因经常反复同一用力动作或外伤后,致背肌筋膜损伤、水肿,渗出粘连,致压迫到某节段为神经而出现相关的症状,采用针刀法疗时可直松解粘连的组织,改善血循,疏通经络,调节机体的动态平衡,解除卡压的神经所出现的状症,使通者不痛,“松”者不痛,针刀治疗胸椎综合症,针对性强,疗效好;体现出简、便廉等优越性。
[参与文献]
[l] 李邦雷.李征.针刀穴位治疗腰椎盘间盘突出症501例.中国针炙.2004.24卷(6)378
[2] 薛军.于清华.针刀治疗髂腰韧带损伤80例.中国针炙,2003.23卷(3)168



#9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2:23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其它


针刀治疗软组织损伤418例

樊玉峰1    樊伊娜2

(1.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苗南村卫生所  2.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471000  河南)



【关键词】动态平衡失调;针刀;临床应用我们运用朱汉章老师“动态平衡失调”论,[1]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新的理论。以针刀四大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用《小针刀疗法》的诊断标准,手术方法步骤,对418例针刀适应症患者施行治疗。经过长达7年和一周的远近期随访观察,有效率力100%,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18例,男:196例,女:222例。年龄21—76岁。病程最长14年,最短2天。
2. 诊断标准
以《小针刀疗法》的诊断标准、方法对各类疾病诊断为:颈椎病83例、腰椎间盘脱出60例、肩周炎30例、肱骨外上髁炎135例、肱骨内髁炎10例、前列腺肥大3例、顽固性头疼3例、膝关节炎30例、腱鞘炎20例、肌肉萎缩l例、急性软组织损伤30例、陈旧性损伤14例、乳腺增生2例。
3. 治疗
3.1各类疾病按病情、部位,取相应姿势。
3.2找准压痛点,做好标记。
3.3常规消毒后,严格无菌操作取针刀垂直于皮肤,直达骨面,刀口线与组织呈纵行或横行疏剥至松空感。
3.4手法复位。
3.5嘱患者注意事项。
4.  典型病例
    例1: XX,男,28岁,面粉厂职工。每次饮酒后头部右侧出现剧烈疼痛、头晕、恶心三年。头部CT检查正常。针刀治疗一次痊愈。随访自1999年12月28号治疗至今末复发,且酒量增加。
    例2: 李XX,女,62岁,无业。春都路29号楼102门。患右侧腰腿痛三年,反复发作,近加剧,卧床半月,经按摩,封闭,治疗无效。于2000年元月10日就诊:查体,L4、L5棘突有压痛(+),椎旁叩击痛(+)。右侧大腿沿坐骨N线压痛明显,足背麻木,膝跟腱反射(-)。右腿抬高试验30度呈(+)。“MRI”诊断:“L4、L5椎间盘突出”。针刀治疗配合手法,6次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并能经常爬山,远游。
例3: 王XX,女,26岁,2001年3月2日就诊,查右侧乳房约1.5X2.0cm结节,推之可滑动,触痛至腋下已两年。小针刀治疗7天一次,3次结节消失,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5. 思考
    从临床治愈常见的疑难杂症,显示了“动态平衡失调”论对疾病新的认识。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不仅适应于软组织新旧损伤,骨伤科,而且涵盖了内科、神经科、妇科等其它杂症。祖国医学的“气滞”、“血瘀”、“痛则不通、不通则痛”应归为“痹”证,而“动态平衡失调”论,首先将动态平衡的“生物力学”慨念用“量”和“度”,从病理、肌肉、血管、神经、韧带、肌肉纤维的损伤,腱膜、肌间膜之间粘连等进行了科学论述,其内涵新颖。
    我们将“动态平衡失调”论的概念试用于针刀疗法之外的局部放血法:对“甲沟炎”、“顽癣”、“手脚脱皮皲裂”等治疗,以调节失调的“动态平衡”改善局部的微循环,直达病所,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l]《第四届全国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朱汉章主编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会。1996年4月



#10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2:24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其它

针刀三联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周乃柏
( 江苏阜宁县风湿骨病针刀医学研究所  224400 )



【摘  要】目的:探索针刀结合中药治疗“类风湿”的有效方法,给医者和病人提供新的治疗模式。方法:运用针刀松解、减压、穴位注射,结合中药内服和外贴。结果:观察病人153例,有效率100%,随访107例三年未复发,30例五年一切均正常。结论:“针刀三联”治疗类风湿比常规方法效果显著。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针刀松解疗法;穴位注射;中药内服;周氏追风散外贴。

1.    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的非感染性、多发性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本病早期有游走性关节肿痛和运动障碍,晚期则关节僵硬畸形,功能丧失,并有骨质疏松骨骼肌萎缩。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但无明确一致定论。笔者认为,在自身功能(免疫功能)低下为前提下,寒冷、潮湿,劳累过度,精神不佳可为本病的诱发引素,而以潮湿寒冷为重要因素,但多数患者病前无明显诱发因素。
据临床统计,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20-55岁之间,女男比例为3.5:1。
2.发病机理
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看,它属于祖国医学的“痹病”范围,所以“风、寒、湿三气至合而为“痹”是该病总的病因病机,在其病因病机中,痹病的发病机理的其他疾病一样,关系到正与邪两方面。除上述因素外还有疲劳、创伤及精神因素、营养不良,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等。
2.1禀赋不足,正虚是致痹的内在因素,在痹病的发病机理中,正虚是发病的内因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正气不足时,外来的寒湿才可发乘虚侵袭肢体关节的肌肉,使经脉经络闭塞而发痹病。正如中医先辈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疾,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一书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痛者,盖无虚。”《济生方.痹》进一步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 ,多风寒气而成痹也”。
    2.2 邪侵是致痹的重要条件:劳逸失度则伤及营卫气血,阳气不足,腠理空虚,卫外不固,邪气留注经络、关节、肌肉,可致本病。另外房劳过度也是一个诱因。本病的性质是本虚标实,肝脾肾虚为本,湿滞、瘀阻为标。在强调“正虚“的同时,也不能排除在一定的外因条件下,邪气致病的重要性,在风寒地区或冬季寒盛之时,身体强壮之人同样可致病。经临床观察,遭遇雨淋,居住潮湿,受寒冷刺激时间较长等成为发病的直接因素。
2.3西医认为:患者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再与链球菌感染和某些病毒感染有关引发。
3.诊断依据和标准
典型病例的诊断一般不难,但在早期,尤以单关节炎开始,以及X线检查尚不明显时,可结合血液化验,需随时观察才能确诊。
3.1国际上一般沿用美国风湿病学会的诊断标准,如下:
3.1.1 早晨僵硬感至少一个小时,持续六周以上。
3.1.2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关节肿胀持续至少六周以上,活动时有疼痛或压痛。
    3.1.3 腕关节、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六周以上。
    3.1.4 对称性关节肿胀。
    3.1.5 皮下类风湿结节。
    3.1.6 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定度计数RFrif1:80)
    3.1.7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x线表现
    3.2. 1998年全国中西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拟订诊断标准:
3.2.1 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胀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3.2. 2 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份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3.2. 3 实验室检查:RF阳性,ESR多增快。
3.2. 4 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有上述症状和体症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
  3.3分期:
3.3.1 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3.3.2 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但X线仅显示关节间隙变窄或不同程度骨质侵蚀。
3.3.3 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4.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增大性关节炎(二)风湿性关节炎(三)结构性关节炎(四)结缔组织疾病兼有多发性关节炎者(五)强直性脊柱(六)系统性红斑狼疮(七)骨性关节炎等。
5.临床资料
153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20例。年龄在20岁至55岁之间。病程最长28年,最少六个月,均采用针刀三联疗法。
6.治疗
西医治疗:一般以NSAID为首选,二线以DMARD是改变病性的药物,三线以激素为主,付作用严重。其次是抗免疫药和外科手术治疗,效果都不尽人满意,类风湿的治疗成为临床上治疗的“老大难。”
我所研究的针刀三联疗法:
6.1治疗原则:控制炎症,缓解疼痛、改变功能、防止畸形。
    6.2用药原则:内外兼治,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因人而异,辩证用药 。
    6.3针刀三联治疗法:
6.3.1对急性患者,避开血管和神经,用针刀将关节囊切开数点,并用手法先屈伸罹患关节后,再过度屈伸这些关节,使关节囊彻底松开。再将周围的软组织进行松解,松解点以疼痛点为依据,按针刀常规方法进行。并将调节电生理线路,选择各个与关节相关的位点,用针刀纵向剥离。
6.3.2中药内服。我所以发汗通痹、温经通络、补肾驱寒、活血壮髓和扶正固本法为辩证方法。 因该病属疑难病,需用药时间较长.中药煎服有诸多麻烦及患者服药时困难,经临床反复研究和探索,将蜂房、祁蛇、全蝎、蜈蚣、青风藤、当归、红花、生地、生黄芪、白芍、老鹳草、茯苓、麻黄、生石膏、蚂蚁,灵仙、寄生、秦艽、牛膝、黄岑、穿山甲、白花蛇等多种中草药浓缩为类风湿蜜丸和类风湿胶囊1-5号型号。各按患者病程长短,体质状况等各种情况综合分析,辩证用药。
6.3.3 周氏追风散外敷:配方由通成虎、祖师麻,三分三、生马钱子、雪上一枝蒿等中药配制而成。功能:散寒除湿,去风通络,止肿止痛。用法:将30克追风散放在碗里用鸡蛋清和温水调匀,外敷在患处,再覆盖上薄薄的塑料纸,约60-90分钟即可,一般会有水泡出现,其中分泌大量的**水为佳,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外涂抗菌素软膏。每隔10天贴敷一次,分别贴于各大关节肿痛或淋凉处,直至痊愈。
  6.3.4针刀松解与特效药物穴位注射是同时进行:在针刀定点后消毒,将其特效药物注入特定穴位处,药物注入穴位后,即有药效作用,再加针刀松解的效果,双重作用使其抚正驱邪,散寒除湿,打通经络,效如浮鼓。
7.治疗效果
7.1 痊愈:追访五年未复发的30例,症状如常人,约占20%;
7.2 显效:追访107例三年未复发,约占70%;
7.3 好转:症状明显改善,日常生活无大影响,追访15例,约占10%;
7.4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在疗程内反复如初者0例。
8.讨论
类风湿性疾病至今在医学界是一疑难病症,有人称之为不死的癌症,虽言之有过,但类风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可以想像的,而致残率也是相当高的,传统西药多用激素类及水扬酸及消炎痛等药,只是治表不治本,起一时缓解之效,而且长期服用所适成的后果更是可怕的,实为恶性循环,弊多利少,得不偿失。也有某些所谓中医不察其发病机理,不懂药物药性及配方,妄乱投药,患者花钱不少,给患者造成沉重经济负担而疗效无几。还有的患者听信广告的片面之词而盲目用药,殊不知:类风湿这个病的病理、病因等诸多因素,必须立体兼顾,多种方位立体治疗才可见效。某一种广告药仅能缓解部分病症而耽误了全病的全佳治疗时间,实在是妄谬之至。该病要正规治疗才能控制病程。           
笔者经十多年努力对类风湿疾病的探索和研究,观察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择优,最终制定了类风湿的针刀三联疗法:即针刀松解加穴位注射,中药内服,追风散外敷。针刀松解解决了关节囊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中药外敷配合内服药明显缩短了病程,减轻了患者药物对肝肾的损害痛苦,特效药经络穴位注射协助内服中药达到了抚正驱邪,散寒除湿,打通经络的目的,并节约了病人的开支。针刀三联疗法实际上体现了内外兼治,以治本为主,标本同治,以中药为主中西药结合,取其中中药之所长的特点,在治疗类风湿疾病取得了理想的疗效,可谓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2] 路志正  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1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2:24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其它

针刀疗法等综合治疗顽固性面瘫11例

张晓明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下关分院针刀治疗中心  210015  南京 )



【摘  要】目的:探讨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有效方法。方法:1.针刀松解、减压;2.针灸、理疗等。结果:观察病人11例,治愈8例,显效3例。结论:针刀疗法等综合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好。

【关键词】顽固性面瘫;针刀疗法;针灸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临床以周围性和中枢性为主。本文之面瘫,主指周围性,均由失于治疗,或治疗不当,或病情较重,迁延日久所致。且病情较重,经常规针灸、治疗仪及中药治疗疗效不显者。
1.临床资料
11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最大者62岁,最小者25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3个月。均经过单纯针灸、理疗、中药治疗,疗效不显著。
2.治疗方法
2.1 针刀疗法
2.1.1定点:
① 乳突尖部,前0.5cm为进针点;
② 上位颈椎的阳性反应点;
③ 患侧颊部阳性反应点,从口腔内进针刀。
2.1.2 前二点用2%利多卡因2ml,加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维生素B6注射液0.1mg,混合后局部注射;第三点不用局注。
2.1.3 针刀松解
2.1.3.1 患者取侧卧(患侧向上)位,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沿着乳突边缘,紧贴骨缘,慢慢滑向面神经管口附近处,纵行铲剥两下即可。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片刻,敷以创可贴。
2.1.3.2 患者俯卧位,下颌垫于床边,使头颈稍前屈;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于阳性反应点纵行、横行切割松解。
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片刻,敷以创可贴。用手法对颈椎稍作牵引,并用相应手法纠正颈椎小关节错位。
2.1.3.3 患者改仰卧位,头稍仰,张口暴露患侧口腔内、外侧粘膜处(多在大迎穴的位置),此处多有硬结或条索。术者戴手套,一手拇指入口腔定位,另一手持4号针刀对准阳性反应点外侧粘膜,呈40°角斜刺,深度为1~1.5cm左右,进行疏通剥离2~3下出针刀,按压止血5~10分钟即可。
治疗结束。根据患者病情,可隔5~7天对阳性反应点再行针刀治疗。
2.2 针灸治疗
2.2.1 取穴:牵正、下关、阳白、地仓透颊车、合谷、足三里、太冲、太阳、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风池。
2.2.2 以上穴位,分组进行针刺及隔姜或隔附子片艾灸。每日1组交替治疗,未用过电针者,可加用电针治疗。
2.2.3 对面瘫明显部位,可行皮内留针、扫散治疗。
2.3 物理治疗:可用相应物理治疗仪(如经络导频治疗仪)对翳风穴等进行治疗。
3.疗效评定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仍有轻微功能障碍。
无效:经治疗后各症状均无改善。
结果:11例患者中治愈8例,显效3例。
4.讨论
4.1 顽固性面瘫大多是在失治、误治及面神经受损较重,或病位节段较高所致。单纯针灸治疗较慢,甚至无效。
而且,由于病程较久,面神经的炎性水肿、渗出,易导致管口周围组织粘连,进而牵及面神经在神经出口处受压,从而使其功能难以尽早恢复。针刀松解恰好能解决此处粘连。
但操作时一定要熟悉解剖,做到定位准确,剥离时一定要细心、慎重,避免伤及面神经。
4.2 当颈椎错位后,寰椎的横突可随错位形式(如侧摆、仰、俯及旋转等),产生向上、下,左、右,前、后等移动。椎体错位可引起软组织炎症、充血、水肿。
由于面神经的出口茎乳突孔毗邻寰椎横突。故寰椎错位可导致面神经受刺激。另外,颈椎解剖位置的改变,刺激或压迫颈交感神经和椎动脉,引起椎-基动脉供血不足,造成桥脑面神经核血循环障碍或交感受神经的鼓室丛受刺激,使迷路动脉反射性痉挛,致内耳面神经径路血循环障碍,而使面神经麻痹。
4.3 颊部的硬结、条索常是面神经颊支的卡压点。根据Seiler关于周围神经双重卡压理论,通过针刀松解病灶,能起到通经活络,扩张周围血管,加快血液循环,解除神经卡压,达到治疗面瘫的目的。
4.4 同理,用针灸针治疗颞支、颧支的卡压点,可以解除相应神经支的卡压。同时,针灸相关的经络穴位,可以疏通经脉,调整人体电生理线路,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改善微循环,使气血流畅,起到康复的作用。
4.5 局部使用物理治疗仪,目的在于驱风活络,活血化瘀,消除水肿,祛邪扶正,起到治疗疾病和巩固疗效的作用。
此种疗法具有疗效高,见效快,花钱少,痛苦小,不留后遗症的特点,深受患者的欢迎。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著.小针刀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2] 朱汉章著.针刀医学原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 张大千.中国针灸大辞典.北京体育出版社.1998
[4] 魏征.脊柱病因治疗学.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
[5] 孙国杰.针灸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6] 张长江.脊柱相关疾病.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2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23479次, 共16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2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2 15:59:01

版权所有 上海针刀医学网 沪ICP备05003764号  
         Processed in 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