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小针刀论坛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23489次, 共16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1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2006年大会论文集--其它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2:16
2006年大会论文集--其它

针刀医学在整形美容外科临床中的应用

李森恺
(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  100041 )



  整形外科医师应用针刀医学的理性思维:
  整形外科治疗范围包括六大类疾病,分别为:1.创伤、烧伤的早期及后期;2.先天性畸形;3.体表肿瘤;4.炎症及其后遗症;5.美容;6.心理治疗,指应用整形外科手术技术治疗身体某部位的“缺陷、畸形”,以消除患者的偏执心理。
  整形外科医师有“三大敌人”(Three Enemies),全层皮肤缺损(The Full Thickness Defect)、直线(The Straight Line)、创面张力(Wound Tension)。
  整形外科医生要掌握灵活多样的整形外科技术和技巧手段,不可拘泥于一种方法到处套用,因为整形外科手术没有千篇一律的常规,要具体病例具体分析,不可墨守陈规。不熟悉问题,没有做过的手术是经常能够遇到的,此时要避免用传统习惯和固定观念,把一种手术方法强加于患者,当手术方案尚不能确定时,放置是最好的方法,经过学习、讨论、思考后,最佳方案总会涌上心头。
  一位法国哲学家说过,真正聪明的人,是能在头脑中同时容纳两种不同观点的人。对于方法,必须破除封建式的从一而终的迂腐观念。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总是在不同的方法间为自己保留必要的选择余地,时刻重建自己的思路。因此整型外科医生要善于预测、控制、减少缝合张力。
  微创手术刀疗法在整形美容外科领域的应用有一下几个方面:
  直线瘢痕—挛缩为主,层次在真皮内及其下方,脂肪浅层;瘢痕疙瘩—瘢痕疙瘩内的力学变化:拉应力、压应力、涨应力;瘢痕疙瘩内的三维松解手术:确定中心点;瘢痕疙瘩周围四面八方向中心进微创手术刀;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之间的松解;面部皱纹—表情肌的退行性变:肌纤维原有的弹性降低,呈现纤维化挛缩,应力增加。

  针刀治疗条索状瘢痕挛缩
  1.概述
  条索状瘢痕挛缩是整形外科临床中常见的疾病,多见于烧伤后、外伤后和手术切口,尤其是直线切口愈合之后。可位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好发于伸曲活动灵活的颈部、关节周围。
  2.有关解剖
  人体被皮肤软组织包裹,自浅入深依次为:角化层、表皮、真皮、皮肤下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层。而条索状瘢痕挛缩的病变就发生在真皮层。
  3.病理病因
  一旦皮肤损伤之后,人体就发生一种自然的、本能的愈合修复的生物学反应,其愈合修复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炎性渗出,细胞浸润,血肿机化,成纤维细胞变成成熟的纤维;二是纤维收缩,缩小创面,表皮细胞再生,覆盖创面,从而完成愈合修复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造成了创伤处局部组织的肥厚,而纤维收缩则不但造成了局部组织的肥厚,而且还牵拉周围正常的软组织,造成形态畸形和功能障碍。
  4.临床表现
  随着条索状瘢痕所在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如在颈部或关节部位,可造成明显的牵拉畸形,伸屈活动受限,跨过发育期的时间长的条索状瘢痕挛缩还可以造成面部和四肢关节的继发性的骨发育不良、形态畸形和功能障碍。
  表皮的瘢痕呈条索状或片状,让患者伸屈关节,使瘢痕处于紧张状态,垂直于瘢痕长轴可自由横行推动瘢痕,或是使瘢痕处于松弛状态,沿瘢痕长轴可自由推动瘢痕,说明该瘢痕与深部组织无粘连,中间有脂肪层。
患者的自觉症状是:条索状瘢痕所在的部位有牵拉、紧张感,颈部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酸痛不适,晨起时尤其明显,活动后缓解。
  5.诊断依据
  病史:烧伤史、外伤史,手术史。
  患者的自觉症状:一般都可以用手指指出最紧张不适的部位。
  触诊:判断瘢痕的厚薄,紧张度,可移动性,与深部组织的关系,粘连与否,瘢痕挛缩的范围。
  6.治疗依据的理论
  条索状瘢痕挛缩的本质是皮肤组织的缺损,而缺损的皮肤组织量又不是特别多,如果用皮肤组织游离移植的方法或是Z字成形术的方法,完全可以矫正条索状瘢痕挛缩,但是必然要遗留明显的瘢痕痕迹。
条索状瘢痕挛缩的本质是真皮组织的缺损与挛缩,是由于条索状瘢痕内真皮组织的纵向内应力过度增高造成的,其载体是瘢痕内的真皮组织纤维,只要分段切开松解,同时保持表皮的完整和连续性,就可以达到治愈条索状瘢痕挛缩的目的。
  7.治疗
  一旦皮肤损伤后,即刻开始组织修复,这是一种重要的防御适应性反应。皮肤创伤愈合过程通常分为炎症渗出期、细胞和基质增生期——上皮化、肉芽组织形成,其中纤维增生和伤口收缩是重要的,最后是组织重塑期。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7.1 针刀治疗
  根据长度,以厘米为单位,在瘢痕挛缩的条索状纵轴上作好标记。制订治疗计划。
  第一次:以针刀在挛缩的瘢痕条索侧方2厘米处的皮肤外进刀,在挛缩的真皮瘢痕内刀刃垂直于瘢痕挛缩的条索状纵轴做全层直线切开松解,每条直线相距01厘米,直线数目以瘢痕大小而定,做数条相距02厘米的瘢痕内直线切开松解,注意保护表皮,不可刺开表皮。
  第二次:重复第一次的操作,只是皮肤外进针刀点在第一次的两个针刀进皮点之间。
  第三次:施术者以手触摸,同时令患者活动以配合,在感觉挛缩紧张处用针刀松解。
  时间间隔:每次松解手术相距21天。
  针刀松解对瘢痕的治疗作用包括:使瘢痕疙瘩的强度降低、疲劳破坏;破坏瘢痕疙瘩内的血液循环,减缓瘢痕疙瘩的生长速度;形成瘢痕疙瘩内的裂隙,便于药物发挥药理作用。
  7.2 药物治疗
  针刀松解后,配合药物局部注射,其效果更佳,一般可用于注射的药物有: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2%—01毫升(20毫克)、透明质酸酶注射液1500单位、康宁克痛A注射液40毫克、德保松注射液1毫升(7毫克)。
各种药物对瘢痕的治疗作用:
  康宁克痛A或德保松注射液:抑制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
  苯海拉明注射液: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抗瘢痕内组织胺,抗过敏;
  透明质酸酶注射液:降低细胞间质的粘性,促进药物的扩散与吸收;
  以上药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混合使用时是把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2%—01毫升(20合并毫克)、透明质酸酶注射液1500单位、康宁克痛A注射液40毫克或者德保松注射液的混合液混匀使用。使用方法是把药液用适量生理盐水稀释后,分成若干份均匀注入到瘢痕内的手术松解部位。
  药物总量控制在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40毫克,透明质酸酶注射液30000单位,康宁克痛A注射液80毫克,德保松注射液1毫升14毫克以下。
  7.3 护理常规
  六岁以下的儿童和月经紊乱或正处于哺乳、妊娠期的女性患者采用单纯瘢痕内强度破坏松解手术+加压包扎,或者采用瘢痕内强度破坏松解手术+苯海拉明注射液20-40毫克+透明质酸酶注射液1500u+三天后加压包扎;
体质健壮、生育后的男女患者可采用混合药物注射;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可采用一般单纯药物。
活动度大、跨关节的瘢痕挛缩,可只进行垂直于挛缩方向的瘢痕内强度破坏松解手术2-3次。
  7.4 适应症
  直线瘢痕挛缩、条索状瘢痕挛缩、皮肤缺损小于20%的扁平瘢痕挛缩、瘢痕疙瘩。

[/color]



亦可 最后编辑于 2007-07-13 12:47:42
#1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2:16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其它

[color=red] 全麻下针刀大松解术治疗大范围慢性软组织损伤治疗过程报告

  陈    领
(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224003  江苏 )[/color]





【关键词】全麻;针刀;针刀大松解术;大范围慢性软组织损伤;

  大范围慢性软组织损伤在临床上客观存在,引起的临床症状复杂,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一直是治疗学上的一大难题,针刀医学、软组织外科学新兴学科在此领域不断探索,形成了针刀松解,强刺激推拿,密集银质针针刺,软组织外科大松解术等治疗手段,成为目前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但各有其相应的适应症范围。为进一步探索大范围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增加适应症范围,我院自 1996-2005年间,应用全麻下针刀松解术治疗4000多例大范围、重症、慢性软组织损伤相关疼痛及疑难病例,收到了一次治愈显效率达80%的效果,对于部分病情严重或仍存在部分症象者,通过局部的补充治疗或再次全麻下的闭合性松解,使得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就治疗过程报导如下:
 


  1. 全麻下针刀闭合性系统松解术治疗过程:
  1.1病例选择:病程长,病变软组织范围大,症状重,患者愿意接受治疗,无全身麻醉禁忌者为治疗对象;
  1.2治疗范围确定:常规的肌骨胳检查.系统的软组织外科学检查,相关影象学资料,依据整体观念与辩证观念对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后确定治疗范围。并同时确定重点松解部位与有效的减压部位;
  1.3体位:依据病人治疗部位及麻醉要求分别采用俯卧、侧卧或仰卧等体位;
  1.4麻醉方式选择:主要选择静脉复合麻醉, 选用的药物为氯胺酮,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等的组合,根椐患者具体情况由麻醉科选用;
  1.5治疗工具:汉章针刀,3号或4号,据治疗部位不同选用;
  1.6治疗操作:针对不同病变部位与病变组织,依据闭合性松解术的基本原理,选择相应手术入路、手术方法,对于不同层次的病变组织,分别采用如下治疗:阔肌起点:沿与骨面平行方向进针沿骨面铲剥,直至局部无阻力感,如髂骨面臀中、小肌起点,肩胛骨面岗下肌、小圆肌附着点等;起止于骨端或骨缘的软组织:沿骨面滑动剥离至局部无阻力感,如颈腰椎的横尖部、髂后上嵴等;浅筋膜层以针刀多点散刺至局部无阻力感、艰涩感,为度,以达到有效减张的目的;术中针刀性采用针刀医学手法,无痛状态下进一步解除高应力状态;
  1.7术后处理:常规使用甘露醇等治疗以减轻组织反应导致的组织高张力状态.以利患者康复.常规局部理疗,针对性的中西药物应用,以减轻术后反应,促进患者康复;
  1.8恢复过程:恢复期内,患者往往需要度过一段组织反应期,反应期内,可能出现一些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恢复期一般患者在一月内,年老体弱,营养状况差者,或病程长,局部病变严重者,恢复期需要更长时间。必要的功能锻炼,良好的营养补充是促进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讨论:
  2.1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在临床上是一个临床常见多发疾病,除引起局部及相关部位的感觉异常,功能障碍外,还引起十分复杂的临床症状,是许多临床各科疑难疾病的最根本的病因,这已经为针刀医学、软组织外科学及其它中西医相关学科的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
  2.2针刀医学认为: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根本原因是动态平衡失调,造成动态平衡失调的四大病理基础是粘连、疤痕、挛缩、阻塞,有效的消除这四大病理基础在引起动态平衡失调过程中作用,成为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的关键。
  2.3引起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各个方面,许多因素对于疾病的进展所起的作用不为人们所知,或不能够引起重视,由于原因未能有效去除,加之机体的自我代偿与调节,会使原发部位的损害进一步的加重,并在相关部位出现一系列继发性损害,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许多患者由局部的软组织损害成为较大范围的软组织损害,引起症状加重,伴随症状复杂,时间推移,病情进展,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患者因复杂的临床表现且治疗乏效而成为临床各科的疑难疾病患者。因此慢性软组织损伤及相关疑难疾病是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大类疑难疾病;
  2.4基于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病因与病理机制的不同认识,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方法十分丰富,但真正能够获得很好的远期疗效的方法不多,宣哲人氏通过外科大松解术有效治疗了大量重症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并由此创立了软组织外科学,创用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术及密集银质针针刺术用于相应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的治疗,对于轻中症患者,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治疗效果。由于银质针针体较软,使得一些重要部位的治疗存在较大风险,这些部位被列为禁忌区域如:颈椎、锁骨上窝软组织病变区及部分风险较大的部位,使得这些多发软组织损伤部位不能采用这项治疗技术开展有效治疗。针对大范围重症慢性软组织损伤主要治疗手段软组织外科大松解术只适应于少数重症软组织痛病例,且因其大切口,大损伤,恢复期长,再手术困难等等原因,现已很少在临床上使用,这就使得重症大范围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显得乏术,成为治疗学中的一个难点,一个急需要临床医生研究之点。
    2.5针刀医学理论的出现与针刀这一工具在临床上的有效应用,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中,确立了以针对粘连、疤痕、挛缩、阻塞这四大病理基础为主要治疗方向,以恢复动态平衡为重点的治疗模式,取得了十分卓著的临床疗效,成为目前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主要手段。其治疗学上的优势在于:通过针刀治疗及相应的针刀手法,以达到关键应力点的有效松解与相关部位的有效减张的目的,从而恢复其动态平衡。针刀医学发展至今,经过一大批人的努力,针刀医学的专家们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关键治疗点的经验,在这些部位的有效治疗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这已经被许多针刀医学专家的临床实践证实。也是针刀医学能够蓬勃发展的原因。
  2.6 针刀这一工具的特点是灵巧,质地适中,易于把握.作为刀的作用,它可以在关键部位进行有效的松解.也可在一般部位进行有效的减张.而且在一些相对危险部位,可以通过对解剖知识的精确掌握,对针刀操作技术的熟练掌握,使得这些部位的安全性能够充分的把握。
  2.7针刀治疗选用的麻醉方式,一般为静脉复合麻醉,其与其它麻醉方式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易操作性,针刀本身对于麻醉的要求很低,同时针刀是一个可随时停止的手术,麻醉的安全性由此又大大增加;
  2.8全麻下针刀大松解术,可以充分利用针刀治疗中无切口,微损伤,灵活便利的特点,针对不同病变组织分别采取有效松解、有效减张、有效刺激的方法,灵活决定治疗程度,达到该松解时有效松解,需要减张时有效减张,在无痛状态下,根据疾病治疗的需要,决定治疗的方式与程度,使得大范围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如同时存在颈肩背腰臀部及相关四肢部位的较组织问题者)可以在一到两次的治疗中完成,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这类患者的治疗成功机率,大大避免了部位对治疗疾病缺乏信心的慢性患者中途放弃治疗的可能,使得适应症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减少了治疗过程成本。对于一些原来非针刀的适应症或虽是针刀适应症,但针刀很难发挥有效治疗作用的疾病,也可通过一至两次的有效治疗而获效。因此全麻下针刀大松解术是大范围重症慢性软组织损伤类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可以成为外科大松解术的替代术式。



#2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2:18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其它

[color=red]静脉复合麻醉下实施针刀闭合性手术

周士辉  史星梅  罗璟璇  罗璟璐  梁正秀
( 乌鲁木齐明园石油医院  830000  新疆 )[/color]



  【摘  要】目的:探讨针刀闭合性手术的无痛治疗方法。方法:小剂量氯胺酮麻醉下针刀松解。结果:40例患者对手术过程均无记忆,无注射部位疼痛,无术后恶心、呕吐及精神神经症状,但手术当天均有食欲不振表现。结论:低浓度、小剂量的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可用于无痛针刀闭合性手术。

【关键词】针刀;静脉麻醉;无痛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纤维肌痛症、强直性脊柱炎伴驼背、多关节强直及一些对疼痛特别惧怕的患者,在实施针刀治疗时,痛苦较大。针对此类情况,我院自1998年以来,试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配合此类患者实施针刀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施术点每次在30针以上的患者,共40例,其中住院病人30例,门诊病人1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17~64岁,体重48~76kg,ASA I~II级,心肺功能无异常,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2例,强直性脊柱炎16例,关节型银屑病3例,纤维肌痛症9例。术前禁食禁水,做好治疗点标记,准备施术。
  1.2 麻醉方法
  入室开放静脉,注入阿托品0.25mg后,俯卧于胸垫上,静脉缓推浓度为5mg/ml的氯胺酮0.8~1.0mg/kg,2分钟后再静注异丙酚0.6~1.0mg/kg,至病人睫毛反射消失,呼之不应则停止给药,先做背部针刀及手法治疗,翻身后行四肢及腹侧治疗。平卧时去枕头侧向一边,面罩吸氧,术中视有无肢动及面部表情反应,再继续给予异丙酚0.2~0.4mg/kg,维持至手术结束,如术时较长,可再次追加一次氯胺酮0.1~0.2mg/kg,保留自主呼吸,面罩供氧,监测BP、HR、SPO2、RR,记录异丙酚及氯胺酮总量、术毕至清醒时间、自行离手术台时间、术后不良反应。
  2.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30±0.9)分钟,针刀多点治疗。异丙酚总用量(192.7±25.0)mg,氯胺酮用量(80±9.7)mg,术中心率与血压均有一过性增快、升高现象,未处理。静推异丙酚时呼吸有轻度抑制,表现为呼吸幅度减弱,频率减慢,因面罩吸氧,SPO2均维持在99%~100%,术毕至清醒时间(5.4±2.0)分钟,自行离手术台时间(28.3±9)分钟,40例患者对手术过程均无记忆,无注射部位疼痛,无术后恶心、呕吐及精神神经症状,但手术当天均有食欲不振表现。
  3.讨论
  异丙酚为一种新型静脉全麻药,具有意识消失快,清除半衰期短,苏醒完全等优点。对心血管系统有抑制作用,会使血压降低、心率减慢,但镇痛作用很弱[1]。
氯胺酮作为一种传统的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快,麻醉维持短、苏醒快,镇痛效果完全、确切,体表镇痛尤为明显,有心血管刺激作用,会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升高[2],所以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应用在药理学上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可以克服彼此之间的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维持循环的稳定,本组患者术中虽有血液动力学一过性变化,但不需处理均能恢复到术前水平。
  氯胺酮在正常剂量(2mg/kg)下,注射速度不过快的情况下,对呼吸仅有轻微的抑制作用,麻醉时咽喉保护性反射不消失,舌后坠发生较少,唾液腺和支气管粘液腺分泌增多。但与异丙酚合用时可增强彼此的呼吸抑制程度,因此使用此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禁食禁水,术前使用阿托品,提高交感神经张力,减少腺体分泌,通畅呼吸道;
  (2)俯卧位时最好使用胸垫,平卧时头侧一边,保证呼吸道畅通;
  (3)注意给药间隔、顺序、剂量和注射速度,以防止两种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的高峰期叠加;
  (4)面罩常规吸氧,并注意监测。经过以上处理,本组未发生一例SPO2下降,均在99%~100%。
  本组未见呕吐,未见异丙酚注射痛及氯胺酮所致的精神神经并发症,虽有呼吸频率减慢及幅度减小,但无需处理,表明两药复合应用可减少用药量及并发症,可安全用于针刀术。
实践证明,结合无痛治疗行针刀手术,可大大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及针刀治疗次数,肌松完全,便于施术及手法整复,使患者在不知不觉中顺利完成复杂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谢荣.麻醉学.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76~78
  [2] 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78~18l.

#3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2:19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其它

针刀治疗晚期强直性脊柱炎(AS)376例临床研究报告

易秉瑛
  ( 总装备部五一三医院  100027 )





【关键词】 针刀;晚期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


  强直性脊柱炎晚期常并发脊柱僵硬、驼背、髋、膝关节屈曲型强直,致患者“坐不能,卧不平、站不直、行不成”。终生“面向黄土背朝天”,何时何地均“低人一等”的苦难境地,使其身心受到严重的创伤。然而既往对此症的治疗,尚无良策,使患者辗转各地,求医无门。我院自1994年7月至1997年6月,用朱汉章教授创立的针刀医学为理论指导和针刀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配合少量中西医药物,治疗此症共376例,收到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357例,女性19例。年龄:13岁至72岁,平均33.47岁:60岁以上7例;15岁以下4例;97.07%为青壮年。病程平均11.17年。
  1.1 首发症:
以腰臀部不适,或酸、困、疼痛起病者占62.77%(236例);以下肢痛(多为膝关节、踝关节),双侧腹股沟痛为首发症者103例,占27.39%;少量患者则以四肢关节游走痛、双肩痛为首发症。
  1.2 入院时的临床表现
  1.2.1入院时的主要症状、体征:
  1.2.1.1 入院时腰和/或髋或臀痛者191例,占50.80%;背、颈、膝、肩痛者104例,占27.66%。
  1.2.1.2 所有病例(100%)均有脊柱僵硬,仅僵硬范围、程度各异而已;多为全脊柱(含颈、胸、腰椎)僵硬,少数(103例,占27.39%)颈椎活动尚可;Schober氏征100%阳性;156例以脊柱僵硬为主者,其指地距平均为87.16cm。
  1.2.1.3 驼背220例,占58.51%,其枕墙距平均14.75cm,平均身高157cm。
  1.2.1.4 髋关节功能障碍256例,占68.09%。有些为单髋关节受损,有些为双髋关节受损,且受损程度各异。其中,髋关节呈明显屈曲强直者为431髋,占髋关节总数的57.31%,必须行各种手术治疗才能恢复功能。
  1.2.1.5 其它关节(如膝、肩、肘、踝)功能受累者75例。
  1.2.1.6 附丽性病损:所有病例均有。好发处为胸肋关节、肋弓、胸锁关节、剑突、髂嵴、耻骨联合、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脊柱的关节突、横突、股骨大转子、肩峰、肱骨结节等处。
  1.2.1.7 胸廓活动度明显受限,其扩张度均小于2.5cm。
  1.2.2  X线所见:
  1.2.2.1 骶髂关节受累者100%。III0改变者5.5%,IV0改变者94.5%,即均为III0以上改变。
  1.2.2.2 髋关节受侵袭者301例,按关节计算为487髋,其中明显髋关节功能强直者431髋。髋关节为明显骨性融合者为200髋,占受累髋的41.07%;无明显骨性融合者287髋,占58.93%。而需针刀松解者仅为231髋。
  1.2.2.3 脊柱改变:所见病例之脊柱均见明显X线改变,普遍骨质疏松,方椎改变,其中典型竹节样变者156例。多位于下胸段,尤以腰椎较多见。后关节突关节间隙模糊不清、消失、甚至骨性融合,有些尚伴黄韧带钙化,故在脊柱正位片上呈现两条纵行的密度增高带——称“铁轨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钙化,前纵韧带局部或全程钙化。驼背畸形220例,占58.51%;脊柱侧弯63例,占16.67%。
  1.2.2.4 骨盆改变:AS晚期的骨盆改变,除见上述的骶髂关节和髋关节外尚见坐骨结节增生、耻骨联合骨性融合等变化,尤其是两侧髂骨的变形似有特殊性。
正常骨盆正位片上,两侧髂骨影似两个面对面的儿童头状,中部隔一骶骨。其两侧髂嵴影像呈很平顺的弧形曲线,很像自人头从鼻根→眉间→前额转发际→颅顶→枕部→ 转至枕骨粗隆→枕下的平顺曲线。但 AS晚期此曲线明显升高,即从鼻根→ 眉间→前额之上升段较正常曲线明显延长;而前额转至发际→颅顶→枕部一段又缩短,而且弧度升高;枕部转至枕骨粗隆段又明显延长。因而两髂骨不像面对面的两个儿童头状,而似两只尺侧相对稍向外上的手掌、其5指并拢且微屈曲状,两掌尺侧隔以骶骨。
  1.2.2.5其他关节:临床有肩、膝、踝、肘关节受累者,X线片可见喙突、肩锁关节、肩峰、盂肱关节、肘关节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模糊不清等改变。
  1.2.3入院时化验改变
  1.2.3.1血沉:大多数病例增快;
  1.2.3.2抗“O”大多阳性;
  1.2.3.3部分病例曾行HLA-B27检查均为阳性;
  1.2.3.4个别患者有持续少量蛋白尿。
  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采用以针刀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针刀松解术、脊柱牵引、手法整复、按摩、中西药物治疗等。
  2.1 针刀松解术[1],包括脊柱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腹壁软组织针刀松解术等。
  2.1.1 脊柱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376例。
  2.1.1.1适应症:强直性脊柱炎所致的脊柱僵硬或伴驼背、侧弯。
  2.1.1.2手术操作:
  体位:俯卧位、行脊柱对抗牵引。
  定进针点:常规从驼峰处开始松解,如驼峰处为T12L1间,则第1次针刀松解T11.12,T12L1,L1.2之棘突间及其两旁2.5-3.0cm处,三平面共9点。第二次松解术,则取T10.11,T9.10,T8-9,三平面之9点。第三次松解术定L2.3,L3.4,L4.5三平面之9点。依次松解完脊柱各节,松解不彻底之节段可以重复松解。
  各点松解之组织:用1—4号针刀松解棘突间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等组织。用1—3号针刀,从棘间左右两旁之点进针,调整进针方向,分别松解横突间之软组织;上下关节突关节周围组织;以及骶棘肌等。松解后,取出针,针眼贴创可贴。
  手法整复:双手重叠放在松解之节段,用弹压的方式,使脊柱前侧之软组织松解,以使驼背得以矫正。
  2.1.1.3 术后处理:
  a. 术后脊柱对抗牵引:驼背患者,术后平卧硬板床,持续对抗牵引(30kg)。在床上作挺腹及四肢功能锻炼,不许下床。脊柱僵硬者,除牵引外,允许下床行腰前屈、后仰、侧弯、旋转等功能训练。
  b. 按摩:以软化软组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常用分筋、理筋手法为重点。每天一次,30分钟/次,每10次为一疗程。
  2.1.2  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共235髋*。
  2.1.2.1 适应症:用于髋关节僵硬者。
  2.1.2.2手术操作:
  a.  体位:仰卧或侧卧。
  b.  定进针点:前侧进针,选腹股沟韧带下相当于髋关节投影处;应避开股神经、动脉及静脉。一般前侧选3—4点。侧路进针,取健侧卧位。亦选髋关节投影处以及股骨大转子尖部与其前后方,每次选8—9点。
  c.  松解组织:无论是前侧进针或是外侧进针,所松解之组织及欲达之目的是一致的。(a)松解髋关节的关节囊,以达关节腔内减压;(b)松解附丽于大转子上的软组织,以改善髋关节功能;(c)针刀刺入骨皮质,以达骨内减压,同时促进新生血管长入骨组织内,以改善骨血运及代谢。
  d. 偶尔可刺入髋关节腔内,以减轻关节腔内压力及腔内之粘连,从而改善髋功能。
  e. 手法整复:针刀松解后,取出针刀,针眼贴创可贴。以手法协助患者屈髋、伸髋活动,以改髋关节之功能。
  2.1.2.3术后处理:
  a.行患肢牵引,以进一步松解髋周围之软组织。
  b. 髋关节功能锻炼,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结合进行。
  2.1.3 腹壁软组织针刀松解术,156例。
  2.1.3.1适应症:驼背患者,在脊柱周围软组织松解术的治疗过程中,由于脊柱逐渐伸直,原来挛缩的腹壁软组织受到牵拉而致腹壁疼痛,同时也限制了驼背的矫直,故应松解。
  2.1.3.2手术操作:
  a.体位:仰卧位
  b.定进针点:取剑突、肋弓、耻骨联合、骨盆上缘(耻骨上支及髂嵴)之压痛点以及腹直肌肌腹之压痛点。
  c.松解之组织:主要松解腹壁各肌、筋膜、肌腱在上述部位之附骊点:而且应切断部份肌纤维。注意进针不可太深,免入腹腔,勿伤肝、肠等内脏。
  2.2 药物治疗:
  2.2.1西药治疗,常用的西药有两类:
  2.2.1.1控制症状的药物,如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扶它林等。
  2.2.1.2控制或延缓病情进展的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雷公藤制剂、甲氨喋呤、5-FU等。多为两种联合使用。
  2.2.2  中药治疗,需辩证论治,常用治则为:补肾、益气、活血养血、疏筋活络。早期或活动期,还应祛风寒湿邪。
  2.2.3 术后的药物治疗:每次术后,除行牵引、按摩、功能训练外,一般还需用抗生素及丹参等药物静滴。抗生素静滴三天,丹参静滴每疗程10次。
  2.3康复治疗:病人出院时,为巩固疗效,定要交待长期进行康复治疗。
  2.3.1 药物治疗:病人出院时如仍有腰背及关节疼痛、血沉增快,则应内服控制或延缓病情进展的一类西药。直至症状消失,血沉正常,才能逐步停药。
  2.3.2  关节功能锻炼、牵引等,以防止畸形反跳及加重,此点至关重要。
  2.3.2.1 常平卧硬板床。
  2.3.2.2 常自我检测:枕墙距、指地距、身高、髋关节活动范围等。
  2.3.2.3常进行全身各关节的功能训练,争取各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加大。
  3.  疗效
  全组376例,100%有效。治疗后表现为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驼背明显改善、髋关节、脊柱活动功能增强。如枕墙距,平均减少10至12cm;身高平均增高6.13cm;腰椎活动范围平均增加38.750(前屈及后伸);指地距离平均减少29.81cm;髋关节活动伸屈度平均增加65.040。
  4.  讨论
  4.1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
  本组收治的病人,均系AS晚期致残者。患者均100%有脊柱僵硬,(既往称“强直”,我们认为,其脊柱远非“坚强”,因其骨质明显疏松,很脆弱,易骨折;同时多半驼背,亦不能称“直”,因此,我们称它为“僵硬”,似较符实)。伴驼背畸形者220例(58.51%)。髋关节功能受损者256例(68.09%)。 X线表现:骶髂关节炎改变者100%,Ⅲ05.5%、Ⅳ0 94.5%。脊柱呈方椎改变、竹节样改变、双轨征、驼背等到都较典型,尤以骨盆的表现特殊。有些患者曾行 HLA—B27检查呈阳性。入院前,全部患者都有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大医院求诊,且明确诊断为AS之经历,故本组患者之诊断应无疑义。在采集病史时,几乎所有病人于早期均被误诊,多致残后才确诊,然而,此时的治疗已无良策。因此 AS的早诊早治,及时阻止病情向致残方向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AS诊断的“纽约修订标准”(1984年)[2],我们建议用如下诊断思路,以便早诊、早治,请同行斧正。凡臀或腰痛3月以上,伴有僵硬,尤以休息后不改善,稍活动反而减轻者:

  必须给患者拍骨盆平片  →    骶髂关节炎  → 确诊,早治。
           
  骶髂关节炎? →  骶髂关节CT扫描→骶髂关节正常 → 随访。


  关于早治,及时有效地控制症状,是切断病程向致残方向进展的关键环节。若患肢关节剧痛不能活动,达2-3周以上,就有可能造成关节永久性僵硬。
  4.2  AS晚期病残的三种特殊体姿
  4.2.1 脊——肢屈曲联合畸形。
AS晚期致残者,多处于一种特殊体姿,我们称之为“脊——肢屈曲联合畸形”,即多取“仰头—伸颈—驼背—屈髋—屈膝姿势”“ ”,其原因为病情活动时,患者常觉蜷曲、屈髋、屈膝侧卧,疼痛减轻,而平卧时疼痛加重。因此,多数患者,在病情活动时常取“团体”姿势。在病情稳定期,患者行动必须抬头看路,时间—长,故形成“仰头、仰颈、驼背、屈髋、屈膝”的特殊姿态。
  4.2.2  屈膝打躬畸形。
有些患者仅一侧髋关节屈曲僵硬,而另—侧髋关节功能尚佳。故其站立时,身体必向髋僵硬侧倾斜。久而久之,脊柱向对侧侧突,则在上述特殊体形的基础上,就能再并发脊柱侧弯。从而其站立或行走时,除仰头、伸颈、驼背外,一侧屈髋、屈膝、低肩,而身体另一侧肩稍高,形成—种屈膝打躬状姿态。
  4.2.3 企鹅姿态:
有些患者,仅有双髋稍屈曲僵硬,脊柱亦以僵硬为主。故其站立、行走时,其臀部稍后跷(因髋伸直不到位)。此姿时,身体重心位于体前,患者必将双肩向后,以平衡重心;故形成挺胸、撅臀、稍伸头颈,脊柱僵硬的企鹅状态。正因如此,AS晚期病残的治疗,并非单纯矫正某一组织结构的解剖畸形就能奏效,而实属—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往治疗仅针对某一组织结构畸形矫正,确非良策。
  4.3  AS晚期病残既往治疗的概述[3]:
AS晚期病残的治疗,其实主要是畸形的矫正。中医无法矫正此种复杂畸形,西医对“驼背”的治疗常用“神经弓截骨术”,或“椎体椎板截骨术”,对髋关节强直,则用髋关节置换术。似以上这些手术,对组织损伤重,痛苦大,而且并发症多,如椎体滑脱、神经损伤,截骨处椎板对合不严留有缝隙等。同时,尚有许多争论问题,如在何处截骨? 截几节骨? 截骨后如何固定? 等等,各家意见不一。而且即使驼背得以某种程度矫正,但术后脊柱更僵硬,这是必然的。故此,既往对脊柱僵硬,无任何有效治疗方法。
  4.4  AS晚期病残的针刀疗法:
我院采用以针刀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AS晚期的病残,经临床证实,确有较好疗效。
  4.4.1  驼背的治疗:本组驼背220例,占58.51%。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整复,卧硬板床,脊柱持续对抗牵引综合治疗,100%有效。身高增加,治疗前平均身高157cm,治疗后平均身高163.13 cm,增高了6.13cm(p<0.05),最多者增高34cm。枕墙距减少,治疗前14.75cm,治疗后4.63,平均减少10.12cm(p<0.05)。其它反映驼背程度的临床指标,均见改善,如驼峰距床面距离减少,胸骨切迹至耻骨联合距离,以及下颔尖部至耻骨联合距离均增加。尤其是患者本人,从此在行走时能抬头看路,不再“低人—等”,身心状况得以改善,对疗效非常满意。
  4.4.2  脊柱僵硬的治疗:本组以脊柱僵硬为主求治者,156例,占41.49%。经治疗后,脊柱活动功能亦有改善, Schober氏试验,治疗前平均为0.62cm,治疗后平均为3.56cm。腰椎活动范围,前屈后伸角度,治疗后平均增加38.750c,指地距离平均减少29.81cm(p<0.05)。颈椎活动经治疗后,虽只几度改善,但其视野扩大许多倍,故患者极满意。
  4.4.3  髋关节强直的治疗,235髋*。本组伴髋关节明显屈曲强直者共431髋、临床可将髋关节强度分为两类:—类为关节间隙消失,其间有骨小梁通过者。此为骨性融合的髋关节强直计200髋。此类关节强直只能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另一类为关节间隙仍存,但间隙明显变窄、关节面毛糙、侵蚀、囊变、硬化、关节间无明显骨小梁通过。此类为非骨性融合的髋关节计231髋,宜行针刀松解术。后者行针刀松解,配合手法整复,下肢牵引及功能做炼,效果满意。髋关节伸屈角度,比治疗前平均增加65.040。最佳者,—次手术,屈髋角度增加850。
4.4.4  AS晚期病残针刀治疗的优点:
以针刀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AS晚期病残,不仅疗效佳,患者痛苦小,而且独具特点:
  4.4.4.1  在病情活动期也可进行针刀治疗。各种截骨术矫正驼背,以及髋关节置换术,必须在病情稳定后才能进行,至少应在疼痛消失、血沉正常以及其他化验说明病情无活动时才能手术。但我们的临床实践发现,因此症原因不明,至今无特异治疗,故本组病程平均虽达11.17年,但入院时无疼痛、血沉正常者极少,故各种截骨术适应症很窄,几乎只能等到病程进展到极其严重程度时,才能行手术矫正。而针刀疗法,无此禁忌,经松解后,反而可止痛。临床中常发现,何处已行针刀治疗,何处疼痛即止。血沉快者,经治疗后,也见其下降。在实践中,为防止手术刺激而激发病情急性进展,故术后必须使用柳氮磺胺砒啶、甲氨喋呤等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药物,直至病情稳定后,才逐步停用。
  4.4.4.2 对驼背畸形的矫正,无矫正部位、矫正节段的数目、如何固定等方面的争论。因为针刀可行全脊柱各节段的反复松解,术后亦不必固定。正因如此,脊柱各节段松解后,配合牵引、按摩、脊柱功能锻炼,还可改善脊柱的功能,这是此法的独特优势。
  4.4.4.3 能同时矫正联合畸形:AS晚期并发症多为“脊—肢屈曲联合畸形等”,若仅矫正驼背,患者重心后移,行动反而不便。若令患者短期内按受一次截骨术及一次髋关节置换术,就是其经济条件许可,体质条件也难承受。然而针刀手术,损伤小、痛苦不大,一次住院,可完全纠正联合畸形之主要问题。
  4.4.5  针刀治疗AS晚期病残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针刀治疗AS晚期并发症,我院虽有数百例的临床实践,但仍属—新疗法,不可能已臻完善,尚有一些问题续待解决。像其它一些新疗法一样,初期也发生一些并发症,亦应一并提出。
  4.4.5.1上胸段驼背矫正不满意:由于脊柱对抗牵引对上胸部作用不大,加之上胸段脊柱有胸廓的支撑牵扯,故上胸驼背矫正不满意。临床上我们用针刀松解、手法整复,牵引时上胸部加沙袋,结果仍欠满意。
  4.4.5.2前韧带完全钙化者,驼背矫正困难。因针刀松解术仅及脊柱后部之软组织,甚至棘突间骨化组织,亦可用Ⅱ型针刀松解。但前纵韧带针刀不能及,手法使其断裂虽可做到,但很可能造成脊髓横断的严重并发症。此一问题,至今无对策。我们在临床中曾遇3例在行弹压手法时意外地将其钙化的前纵韧带折断,因术中发现,即按腰椎骨折处理,绝对卧硬板床六周;无何并发症,而且其驼背矫正很满意。但我们认为,此法不能作为常规治疗进行仿效。
  4.4.5.3术中摸不清棘突间隙。因棘上韧带,甚至棘间韧带均钙化,术中摸不清棘突间隙,对此,可用触摸横突的方法,来间接确定棘突间隙。术中先松解棘突旁之手术点,同时利用此针向内侧探刺,寻找和证实棘突间隙。钙化的棘上和棘间韧带,则必须用II型针刀才能松解,但术中很难将钙化之韧带彻底松解,否则有难免针刀误入椎管内之可能。故操作时医生只能“宁浅勿深”,因而很难彻底松解。
  4.4.5.4髋关节后伸矫正困难。临床实践发现,髋关节于针刀松解后,令其恢复屈髋功能常较满意,有时一次手术活动范围可增加80余度。然而,欲令髋关节伸展到位,常不满意。可能是由于深在而又强大的腰方肌、腰大肌,长期处于挛缩状态,难于松解之故。因此,有些患者,治后站立时仍见臀部后跷。
  4.4.5.5手术并发症2例:由于手法失误,致腰椎骨折一例;因髋关节强直行手法复位时,致股骨颈骨折l例。并发症发生率为0.5%。
注*  1997年10月由于针刀刺入过深,致脊髓硬脊膜外血肿—例。此例虽不在本文统计范围之内,但为引起同行重视,特此提出。
  4.4.6  康复治疗
AS晚期病残的康复洽疗,是整个治疗成败的关键环节之—。因为住院时的手术、手法治疗,仅仅是治疗的开始。出院后,长期坚持康复治疗,就能巩固和扩展住院治疗所取得效果,并进而可获得的良好的关节功能和完美的体形,否则,驼背可能再现,关节可再僵硬。因此,在出院时,向患者明确交待康复治疗的作用和方法,使其自觉、长期施行,才能获得总体满意效果。
康复治疗繁杂、方法很多,我们嘱咐患者,要坚持做到下列几点:(1)药物治疗:住院时,一般都应用控制病情进展的药物,出院时,仍应继续使用半年以上。若在用药的六个月内无症状,血沉恢复正常,才能逐渐停用。若在治疗过程中,再次出现症状,此时,则控制病情进展的药使用时间应延长,而且还应及时加用控制症状的药物,务必及时控制症状。(2)功能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在235个髋关节松解术中含2例(4个髋)为骨性融合的髋关节,因患者要求试治。效果欠佳。
本文的病历资料来自长城医院各科,而病历的统计由我科同志集体完成。除衷心感谢有关同道外,特此申明,此实为集体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小针刀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4年
[2] van der Linden S,Valkenburg HA,Cats A.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Arthritis Rheum,1984,27:361367.
[3] Zeidman SM, Ducker TB, Raycroft J.Trends and complications in cervical spine surgery: 1989-1993.J Spinal Disord. 1997 Dec;10(6):523-6. 

#4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2:19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其它


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216例临床报告

葛恒君  李宏  蒋涛
( 北京针刀总医院  102206 )





【摘  要】本文介绍了北京针刀总医院治疗216例AS病例(收录时间:2003.3-2006.1)的治疗经验。对AS早期诊断的临床思路、意义以及针刀治疗的方法、效果、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本文都作了详细和客观的叙述,同时介绍了中药、理疗、推拿、药浴、康复等针对AS的其他治疗方法。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畸形;针刀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临床中多见于青年男性,多呈隐匿性发病。病变早期多呈转移性,上行性腰背疼痛,以下胸段最常见,常伴有困倦乏力、气短,少数可有低热、晨僵。该病发展到晚期,则病情发展较快往往很短时间就形成驼背、畸形、关节强直等。致使患者“坐不能,卧不平、站不直、行不成”,终生“面向黄土背朝天”,何时何地均“低人一等”的苦难境地,使其身心受到严重的创伤。然而既往对此症的治疗,尚无良策,使患者辗转各地,求医无门。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6年1月,用用朱汉章教授创立的针刀医学为理论指导和针刀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配合中西医其他疗法,治疗此症共216例,收到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来自2003年3月至2005年7月北京针刀总医院住院病例。216例病人,男197例,女19例。
  表1  患者年龄分布
  年龄 16岁至25岁 26岁至35岁 36岁至45岁 45岁以上
  病例数 58例 93例 59例 9例
  总结 最大年龄57岁,最小年龄16岁,平均年龄31.2岁。

表2  患者病程分布
  病程 半年以下 半年至1年 1年至5年 5年至10年 10年至15年 16年以上
  病例数 1例 11例 56例 87例 46例 5例
  总结 96.07%为青壮年,平均病程9.6年
  表3  患者症状情况
  症状 病例数
  已发脊柱强直者 177例
  腰痛伴下蹲困难者 183例
  腰椎X线改变者 202例
  骨盆平片骶髂关节间隙变窄、模糊不清,甚至间隙消失 213例
  脊柱竹节样改变者 177例
  功能障碍 214例
  首发症状 腰骶部 102例
  胸椎下段 94例
  颈椎 3例
  髋关节 12例
  足跟 1例
  膝关节 2例
  踝关节 2例



  1.2首发症:
  以腰臀部不适,或酸、困、疼痛起病者占47.2%(102例)。腰背痛为首发者占43.5%(94例),以下肢痛(多为膝关节、踝关节),跟痛为首发症者17例,占9.3%。
  1.3入院时的临床表现
  1.3.1入院时的主要症状、体征:
  1.3.1.1入院时腰臀痛者102例,占47.20%,胸背、颈、肩痛者94例。占43.5%。
  1.3.1.2所有病例(100%)均有脊柱僵硬。仅僵硬范围、程度各异而已;多为全脊柱(含颈、胸、腰椎)僵硬,少数(62例,占28.70%)颈椎活动尚可。Schoe氏征11%阳性。177例以脊柱僵硬为主者,其指地距平均为87.16cm。
  1.3.1.3驼背143例,占66.20%,其枕墙距平均14.15cm,平均身高156.11cm。
  1.3.1.4髋关节功能障碍174例,占80.55%。有些为单髋关节受损,有些为双髋,且受损程度各异。其中,髋关节明显屈曲强直者为125髋,占髋关节总数的38.34%,必须行各种手术治疗才能恢复功能。
  1.3.1.5其它关节(如膝、肩、肘、踝)功能受累者31例。
  1.3.1.6附丽性病损:所有病例均有。好发处为脊柱的关节突、横突、股骨大转子、髂嵴、耻骨联合、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胸肋关节、肋弓、胸锁关节、剑突、肩峰、肱骨结节等处。
  1.3.1.7胸廓活动度受限,其扩张度大部分<2.5cm。
  1.3.2  X线所见:
  1.3.2.1 骶骼关节受累者97.3%。III0改变者 51.2%;IV0改变者 46.1%,即均为III0以上改变。
  1.3.2.2 髋关节受侵袭者174例,按关节计算为 326髋,其中明显髋关节功能强直者182髋。髋关节为明显骨性融合者为121髋,占受累髋关节的37.11%。
  1.3.2.3 脊柱改变:所见病例之脊柱均见X线改变:普遍骨质疏松,多数有方椎改变,其中典型竹节样变者143例。多位于下胸段,尤以胸11、12和腰1、2多见。出现后关节突关节间隙模糊不清。消失、甚至骨性融合,有些尚伴黄韧带钙化。故在脊柱正位片上呈现两条纵行的密度增高带—一称“铁轨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钙化,前纵韧带局部或全程钙化。驼背畸形143例,占 66.20%;脊柱侧弯76例,占35.18%。
  1.3.2.4 骨盆改变:AS的骨盆改变,骨盆平片骶髂关节间隙变窄、模糊不清,甚则出现齿轮样改变。尚见坐骨结节增生、耻骨联合骨性融合等变化。
  1.3.2.5 其他关节:临床有肩、膝、踝、肘关节受累者,X线片可见喙突、肩锁关节、肩峰、盂肱关节、肘关节、膝关节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模糊不清等改变。
  1.3.3 入院时化验改变
  1.3.3.1 血沉:大多数病例增快;
  1.3.3.2 抗“O”大多阳性;
  1.3.3.3 血清人类白细胞抗原即HLA—B2T均为阳性;
  1.3.3.4 个别患者有持续少量蛋白尿。
  2.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
  2.1诊断标准:以上所有病历均根据1997年制定的Calin等标准筛选。
  注:Calin等1997年在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基础上提出并制定的筛选标准,有助于早期发现强直性脊柱炎病例。
  2.2    筛选方法:
  必须给患者拍骨盆平片→    骶髂关节炎→ 确诊,早治。         

  骶髂关节炎?→骶髂关节CT扫描→骶髂关节正常→随访。
  关于早治,及时有效地控制症状,是切断病程向致残方向进展的关键环节。若患肢关节剧痛不能活动,达2-3周以上,就有可能造成关节永久性僵硬;故必须及早诊断治疗,及早进行针刀手术治疗,及早解决功能障碍和疼痛症状。
  另根据具体病情配合应用中药以滋补肝肾,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疏通筋脉。严重者可使用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西药,如柳氮磺胺砒啶,雷公藤制剂,甲氨喋呤等。但后者毒副作用较大,应尽量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时间。
  3.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采用以针刀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据针刀松解术、脊柱牵引、手法整复、松动、推拿、中西药
  物治疗、药浴、康复等。
  3.1 针刀松解术:
  包括脊柱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骶髂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等。
  3.1.1 脊柱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
  3 1.1.1 适应症:强直性脊柱炎所致的脊柱僵硬或伴驼背、侧弯。
  3.1.1.2 手术操作:体位:俯卧位、行脊柱对抗牵引。
  定点:常规从驼峰处开始松解,如驼峰处为T12、L1间,则第1次针刀松解 T11、12;T12、  L1;L1、2之棘突间及其两旁2.5—-3.0cm处,三平面共9点 。第二次松解术,则取 T10、11;T9、10,T8、9三平面之 9点。第三次松解术定L2、3;L3、4;L4、5三平面之9点。依次松解完脊柱各节,松解不彻底之节段可以重复松解。
  各点松解之组织:用1型4号针刀松解棘突间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等组织。用1型3号针刀,从棘间左右两旁之点进针至关节突关节后调整进针方向,分别松解横突之间的软组织;上下关节突关节的周围组织;以及骰棘肌等。松解后,贴创可贴。
  手法整复:双手重叠放在松解之节段,在牵引状态下 用弹压的方式,使脊柱前侧之软组织松解,以使驼背得以矫正。
  3.1.1.3 术后处理:
  a.术后脊柱对抗牵引:驼背患者,术后平卧硬板床,持续对抗牵引(30kg)。在床上作  挺腹及四肢功能锻炼,不许下床。脊柱僵硬者,除牵引外,允许下床行腰前屈、后仰 、侧弯、旋转等功能训练。
  b.按摩:以化软组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常用分筋、理筋手法为重点。每天一次,30m/次,每10次为一疗程。
  c. 脊柱整复:对脊椎错位施整脊手法以及脊柱松动手法,以调节脊柱周围的血液循环及软组织的不平衡状态。
  3.1.2骶髂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共174例
  3.1.2.1 适应症:用于骨盆移位、畸形、骶髂关节融合患者。
  3.1.2.2手术操作:体位:俯卧位、行脊柱对抗牵引。
  定点:取髂后上棘与骶骨裂孔之中点各取一点共2点。松解不彻底
  可重复松解。
  各点松解之组织:用1型4号针刀松解骶髂关节间韧带、肌肉等软组织。严重者可用2型针刀松解骨化或钙化之软组织。
  3.1.2.3 手法整复:可用双腿屈膝提拉弹压手法。使骶髂关节移位得以纠正。   
  3.1.3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共326髋。
  3.1.3.1适应症:用于髋关节活动不利或功能受限者。
  3.1.3.2手术操作:
  a.体位:仰卧且侧下肢外展位或侧卧。
  b.定进针点:耻骨结节下缘;股骨大转子与髂前上嵴连线中点;耻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股骨大转子上2.5cm及股骨大转子后上2.5cm处共5点。手术前侧进针,选腹股沟韧带下相当于髋关节投影处;应避开股神经、动脉及静脉。
  c.松解组织:无论是前侧进针或是外侧进针,所松解之组织及欲达之目的是一致的。用2型针刀或特种针刀进行松解:
  (a)松解髋关节的关节囊,以达关节腔内减压;
  (b)松解附丽于大转子上的软组织,以改善髋关节功能。
  (c)针刀刺入骨皮质,以达骨内减压,同时促进新生血管长入骨组织内,以改善骨血运及代谢之作用。
  (d)可刺入髋关节腔内,以减轻关节腔内压力及腔内之粘连,从而改善髋关节功能。
  (e)手法整复:针刀松解后,取出针刀,针眼贴创可贴,压迫止血5分钟。以手法协助患者屈髋、伸髋活动,并施弹压或推压手法。以改善髋关节之功能。
  (3)术后处理:
  a.行患肢牵引,以进一步松髋关节周围之软组织。
  b.髋关节功能锻炼: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结合进行,行髋关节研磨,每日100次。
  c.髋关节康复训练:进行髋关节屈曲、外展等功能锻炼。
  3.2 药物治疗:
  3.2.1 西药治疗,常用的西药有两类:
  3.2.1.1 控制症状的药物,如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扶它林等。
  3.2.1.2 控制或延缓病情进展的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雷公藤制剂、甲氨蝶呤等。多为两种联合使用。
  3.2.2 中药治疗:
  需辩证论治,常用治则为滋补肝肾、活血养血、疏筋活络、祛风散寒。
  3.2.3 术后的药物治疗:
  每次术后,除行牵引、按摩、功能训练外,一般还需用抗生素及丹参等药物静滴。抗生素静滴三天,丹参静滴每疗程10次。
  3.3 药浴治疗:
  病人术后第二天可开始药浴,以活血、祛风散寒之中药洗浴,每日一次,至下一次手术前。药浴可以温经散寒,疏通经络。出院后,为巩固疗效,要交待长期进行药浴治疗。
  3.4康复治疗
  AS晚期病残的康复洽疗,是整个治疗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因为住院时的手术、手法治疗,仅仅是治疗的开始。术后,长期坚持康复治疗,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能获得的良好的关节功能和完美的体形。出院后要坚持康复治疗,否则,驼背可能再现,关节可再僵硬。因此,在出院时,向患者明确交待康复治疗的作用和方法,使其自觉、长期施行,才能获得总体满意效果。
康复治疗繁杂、方法很多,我们嘱咐患者,要坚持做到下列几点:(1)药物治疗:住院时,一般部应用控制病情进展的药物,出院时,仍应继续使用半年以上。若在用药的六个月内无症状,血沉恢复正常,才能逐渐停用。若在治疗过程中,再次出现症状,此时,则控制病情进展的药使用时间应延长,而且还应及时加用控制症状的药物,务必及时控制症状。(2)功能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结 果
  4.1疗效标准
  4.1.1治愈:
  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正常。X线示较前明显改变,血液免疫学检查:HLA-B2T阴性,血沉正常。
  4.1.2显效:
  腰背疼痛消失,脊柱、髋关节活动度正常。X线示骶髂关节炎有所好转。血液免疫学检查:HLA-B2T阳性,血沉正常。
  4.1.3有效:
  症状有所改善,脊柱、髋关节活动度有所好转,X线显示骶髂关节炎无明显变化,血液免疫学检  查:HLA-B2T阳性。
  4.1.4无效:
  症状及功能无变化。
  4.2疗效
  全组216例,100%有效。治疗后表现为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驼背明显改善、髋关节、脊柱活动功能增强。如枕墙距平均减少10.12cm(4-31cm);身高平均增高6.13cm,腰椎活动范围平均增加 36.15度角(前屈及后伸),指地距离平均减少27.31cm ,髋关节活动平均增加:伸屈度平均增加 55.4度角。
  5.AS晚期病残的三种特殊体姿
  5.1脊——肢屈曲联合畸形。
  AS晚期致残者,多处一种特殊体姿,我们称之为“脊—一肢屈曲联合畸形”,即多取 “仰头一伸颈一驼背一屈髋一屈膝姿势”,其原因,为病情活动时,患者常觉蜷曲、屈髋、屈膝侧卧,疼痛减轻,而平卧时疼痛加重。因此,多数患者,在病情活动时常取“团体”姿势。在病情稳定期,患者行动必须抬头看路,时间一长,故形成“仰头、仰颈、驼背、屈髋、屈膝”的特殊姿态。
  5.2 屈膝打躬畸形。
  有些患者仅一侧膝关节屈曲僵硬,而另一侧髋关节功能尚佳。故其站立时,身体必向髋僵硬侧倾斜。久而久之,脊柱向对侧侧突,则在上述特殊体形的基础上,就能再并发脊柱侧弯。从而其站立或行走时,除仰头、伸颈、驼背外,一侧屈髋、屈膝、低肩,而身体另一侧肩稍高,而形成一种似下人的屈膝打躬状姿态。
  5.3 企鹅姿态:
  有些患者,仅有双髋稍屈曲僵硬,脊柱亦以僵硬为主。故其站立、行走时,其臀部稍后跷(因髋伸直不到位)。此姿势,身体重心位于体前,患者必将双肩向后,以平衡重心;故形成挺胸、撅臀、稍伸头颈,脊柱僵硬的企鹅状态。正因如此,AS晚期病残的治疗。并非单纯矫正某一组织结构的解剖畸形就能奏效,而实属一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往治疗仅针对某一组织结构畸形矫正,确非良策。
  6.讨论
  6.1 AS中西医治疗的概述
  在临床中,中药治疗在中早期病人有一定疗效,但晚期疗效欠佳;
  西医主要以非甾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晚期对“驼背”的治疗常用“后路椎体椎板截骨术”、“后路长短节段内固定术”,对髋关节强直,则用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不十分肯定。而且药物副作用多,对组织损伤重,痛苦大,而且并发症亦多:如椎体滑脱、神经损伤,截骨处椎板对合不严留有缝隙等。同时,尚有许多争论问题,如在何处截骨?截几节骨?截骨后如何固定?等等,各家意见不一。而且即使驼背得以某种程度矫正,但术后脊柱更僵硬,这是必然的。故此,既往对脊柱僵硬,无任何有效治疗方法。
  6.2 AS的针刀疗法:
  以针刀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AS晚期的病残,经临床证实,确有较好疗效。
  6.2.1 驼背的治疗:
  本组驼背143例,占66.20%。经针刀松解、配合手法整复,卧硬板床,脊柱持续对抗牵引综合治疗,100%有效。身高增加,治疗前平均身高156.11cm,治疗后平均身高 162.24cm,增高了    6.13cm(P <0.05),最多者增高29cm。枕墙距减少,治疗前平均枕墙距14.15cm,治疗后平均  枕墙距4.03cm,平均减少10.12cm(P<0.05)。其它反映驼背程度的临床指标,均见改善,如驼峰距床面距离减少,胸骨切迹至耻骨联合距离,以及下颔尖部至耻骨联合距离均增加。尤其是患者本人,从此在行走时能抬头看路,不再“低人一等”,身心状况得以改善,对疗效非常满意。
  6.2.2 脊柱僵硬的治疗:
  本组均以脊柱僵硬为主求治者。经治疗后,脊柱活动功能亦有改善,Scaer氏试验,治疗前平均为0.62cm,治疗后平均为3.56cm。腰椎活动范围,前屈后伸角度,治疗后平均增加 36.15C,指地距离平均减少27.31cm(P<0.05)。颈椎活动经治疗后,虽只几度改善,但其视野扩大许多倍,故患者极满意。
  6.2.3 髋关节强直的治疗326髋
  本组伴髋关节明显屈曲强直者共182髋、临床可将髋关节强度分为两类:一类为关节间隙消失,其间有骨小梁通过者此为骨性融合的髋关节强直计125髋。此类关节强直需用特种针刀行髋关节针刀松解术。另一类为关节间隙仍存,但间隙明显变窄、关节面毛糙、侵蚀、囊变、硬化、关节间无明显骨小梁通过。此类为非骨性融合的髋关节计201髋,宜行针刀松解术,可用II型针刀或特种针刀。行针刀松解后,配合手法整复,下肢牵引、髋关节研磨及功能做炼,效果满意。髋关节伸屈角度,比治疗前平均增加 55.4度。最佳者,一次手术,屈髋角度增加 85度。
  6.3  AS针刀治疗的优点:
  以针刀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AS病症,不仅疗效佳,患者痛苦小,而且独具特点:
  6.3.1 在病情活动期也可进行针刀治疗
  各种截骨术矫正驼背,以及髋关节置换术。必须在病情稳定后才能进行,至少应在疼痛消失,血沉正常以及其他化验说明病情无活动时才能手术。但我们在临床实践发现,此症原因不明,至今无特异治疗,故本组病程平均虽达 9.6年,但入院时无疼痛、血沉正常者极少。故西医各种截骨术适应症很窄,几乎只能等到病程进展到极其严重程度时,才能行手术矫正。而针刀疗法,无此禁忌,经松解后,反而可止痛。临床中常发现:何处已行针刀治疗,何处疼痛即止。血沉快者,经治疗后,也见其下降。在实践中,为防止手术刺激而激发病情急性进展,故术后最好配合中药治疗,直至病情稳定后,才逐步停用。
  6.3.2 对驼背畸形的矫正
  一般无矫正部位、矫正节段的数目规定。因为针刀可行全脊柱各节段的反复松解,术后亦不必固定。正因如此,脊柱各节段松解后,配合牵引、按摩、脊柱功能锻炼,还可改善脊柱的功能,这是此法的独特优势。对极特殊驼背病人(背部脊柱周围肌肉萎缩严重的病人),行针刀术后站立时必须配戴脊柱外固定器进行锻炼。在卧床时可解除外固定器进行床上功能锻炼。
  6.3.3 能同时矫正联合畸形:
  AS晚期并发症多为“脊-肢屈曲联合畸形”等,其主要原因是脊柱弯曲、骶髂关节移位融合及髋关节强直,若仅矫正驼背和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重心不平衡,行动反而不便。然而针刀手术,损伤小、痛苦不大,一次住院,可完全纠正联合畸形之主要问题。
  6.3.4 不需要金属内固定物
  针刀闭合性手术分次松解病变处的粘连、疤痕、挛缩、堵塞后,辅以手法,使畸形逐渐恢复,避免了金属内置物所引起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断钉断棒,内固定手术感染等。
  6.3.5 针刀治疗吸取中医治疗长处
  以针刀为主,辅助药物、康复综合治疗,能比较全面地松解脊柱及四肢关节广泛性粘连,解决了AS晚期中医疗效差的问题。
  6.4 针刀治疗AS晚期病残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针刀治疗AS晚期并发症,我院虽存数百例的临床实践,但仍属一新疗法,不可能已臻完善,尚有一些问题续待解决。像其它一些新疗法一样,初期也发生一些并发症,亦应一并提出。
  6.4.1 上胸段驼背矫正不满意:
  由于脊柱对抗牵引对上胸部作用本大,加之上胸段脊柱有胸廓的支撑牵扯,故上胸驼背矫正不满意。临床上我们用针刀松解、手法整复,牵引时上胸部加沙袋,结果仍欠满意。
  6.4.2 前纵韧带完全钙化者,驼背矫正困难。
  因针刀松解术仅及脊柱后部之软组织,甚至棘突间骨化组织,亦可用Ⅱ型针刀松解。但前纵韧带针刀不能及。手法使其断裂虽可做到,但很可能造成脊髓横断的严重并发症。此问题,至今无对策。我们在临床中曾遇3例在行弹压手法时意外地将其钙化的前纵韧带折断。因术中发现,即按脊椎骨折处理,绝对卧硬板床六周;无任何并发症,而且其驼背矫正很满意。但我们认为,此法不能作为常规治疗进行仿效。
  6.4.3 术中摸不清棘突间隙。
  因棘上韧带,甚至棘间韧带均钙化,术中摸不清棘突间隙,对此,可用触摸横突的方法,来间接确定棘突间隙。术中先松解棘突旁之手术点,同时利用此针向内侧探刺,寻找和证实棘突间隙。钙化的棘上和棘间韧带,则必须用Ⅱ型针刀才能松解。但术中很难将钙化之韧带彻底松解,否则有难免针刀误入椎管内之可能。故操作时医生只能“宁浅勿深”,因而很难彻底松解。
  6.4.4 髋关节后伸矫正困难。
  临床实践发现,髋关节于针刀松解后,令其恢复屈髋功能常较满意,有时一次手术活动范围可增加80余度。然而,欲令髋关节伸展到位,常不满意。可能是由于深在而又强大的髂肌、腰大肌,长期处于挛缩状态,难于松解之故。因此,有些患者,治后站立时仍见臀部后跷。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
[2] 王为兰: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5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2:20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其它

针刀为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5例


陈明涛  陈晓东  崔秋凤  吕合群  陈韦东
( 新密市针刀医学研究所  452370  河南 )



【摘  要】目的:探索强直性脊柱炎的特色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针刀疗法、脊柱银针大灸疗法、脊柱压揉等综合疗法对35例强直性脊柱炎进行治疗。结果:35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缓解15例,占43%,显效14例,占40%,好转6例,占17%,无效为0,总有效率100%。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目前中西医没有特效固定的统一方案治疗的情况下,采用以上特色综合方法治疗完全可以达到控制病情,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以使病情维持临床缓解状态。

【关键词】针刀疗法;脊柱银针大灸疗法;脊柱压揉疗法;强直性脊柱炎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33例,女2例。年龄17~38岁,平均26.7岁。病程4~20年,平均11.2年。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骶髂关节受累、脊柱僵硬不适、肌肉区病损、晨僵大于15分钟。其中坐骨神经痛4例,胸痛4例,腹股沟痛7例,背部酸沉如负重物感11例,驼背13例,肾功能不全4例,活动后胸闷憋气15例,腰椎竹节样变7例,胸廓扩张度均小于2.5cm,共它关节受累13例。按照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学术会议修订标准:早期27例、中期7例、晚期1例。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轻度贫血4例,尿常规无异常,ESR25-90mm/h,RF均为阴性,肝功无异常,肾功BUN增高4例。HLA-B27检查阳性29例。
2.治疗方法
2.1 针刀疗法配合脊柱银针大灸疗法
每位患者首先采用针刀疗法[1]将脊柱周围僵硬变性的软组织及相关关节切开,1周后采用脊柱银针[2]大灸疗法[3],在脊柱棘突旁华佗夹脊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线路上,在宁离其穴不离其经的原则下,每次选择4节椎体,双侧经络线同时应用,每侧扎两排,选用4号银针(1.1cm粗,全长16cm,针身10cm),每1cm扎一针,针尾套上2×2cm的药艾球进行加热灸疗,在同一个部位治疗时应离开原针孔1cm处进针,每周治疗一次,至疼痛感和压痛征消失为度。
2.2 手法治疗
采用揉按法[4],根据揉按法的原则,采用日式脊柱压揉术对脊柱各椎节及四肢关节系统均匀地进行揉按治疗,每日1次,30次1疗程。
2.3 药物疗法
2.3.1 中药治疗
从治疗开始即用下方:黑蚂蚁  核桃仁  枸杞子川续断  骨碎补  鸡血藤  当归身  制乳香  制没药  蒲黄等地道中药,遵法炮制,加工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含生药6克,每天3次,每次2丸,3个月一疗程,连用5~6个疗程。
2.3.2 每次针刀、银针手术后应用抗生素3天,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每日1次,10次1疗程,间隔3~5天继续应用,连用3~5个疗程。
2.3.3 中药气浴
采用江苏盐城市医疗器械厂生产的中药气浴器。将中药布包后放入高压锅内,蒸药气熏之。每天1次,每次30分钟左右,温度保持在37~42℃之间,以周身出汗为度,药浴后补充水及电解质。
2.3.4 西药治疗
柳氮磺胺砒啶片(SASP)第1周,0.25g,TID,PO。以后每周每剂增加0.25g,至第4周起1.0g,TID,PO。甲氨碟呤片(MTX)5mg开始,每周1次,每周增加2.5mg,至10~15mg维持,二药合用维持8~12个月。用药期间,每周查一次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做增减或取舍该药之参考应用。
2.3.5 护理与康复锻炼:按《针刀医学原理》一书中的康复治疗[5],终身忌烟酒。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缓解:主要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良好,能胜任日常工作,实验室检查ESR,ASO正常。X线检查无恶化。
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能胜任轻体力劳动者。
好转:关节酸痛沉重感明显减轻,功能有所恢复,X线检查无明显恶化。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有加重者。
3.2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以三个月为一个疗程,最短者治疗4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平均5个疗程。治疗后缓解15例,占43%;显效14例,占40%;好转6例,占17%;无效为0,总有效率100%。
4.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易误诊,晚期常导致脊柱强硬、驼背、髋关节屈曲受限,使患者身心受到严重的创伤,既住对此症的治疗尚无良策,大多患者辗转各地求医,疗效却不尽人意。
中医传统医学认为:阴阳偏虚是本病发病之根本,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侵入机体,著于筋骨闭阻经络,气血不畅为本病病理变化。临床采用中药、手法等治疗虽有效,但对组织僵硬、畸形、疼痛严重者往往无法尽快止痛、矫形。现代医学虽能矫形治疗,但必须在病情稳定后才能进行,至少应在疼痛消失,血沉正常以及其他化验说明病情无活动时才能手术。临床发现本组病程平均达11.2年,但来诊时无痛、血沉正常者较少。因此,我所为探索治疗新方法而采用针刀结合脊柱银针大灸疗法等综合疗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制订有针对性的针刀综合治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发现针刀疗法治疗本病无禁忌症,经松解痛点后,均能缓解或止痛,血沉快者,也见其下降,针刀在脊柱各节段可进行反复松解,术后又不必固定,配合牵引、脊柱揉按还可加快改善脊柱的功能,在痛苦小的情况下得到理想的效果。
我们认为本病脊柱和全身多个关节、韧带组织患病后逐渐形成粘连——挛缩——结疤。导致脊柱僵硬、关节强直、肢体畸形。采用针刀深入到各个病变部位,进行闭合性松解术,既有手术刀切开疤痕,剥离粘连的作用,又有针灸针刺激阿是穴的作用,此种刺激深入到病灶,直至将粘连,结疤剥离开来。这种机械刺激,根据生物电原理和压电学原理,在病灶区,机械将转变为热能,此热能使小血管扩张。小血管扩张就加强了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另外,机械刺激对神经组织末梢强刺激可使局部组织器官活动能力增强,淋巴循环加快,这可促使局部新陈代谢能力提高。针刀将其挛缩疤痕组织切开松解,肌肉的动态平衡恢复了常态,也给患处软组织本身的恢复创造了可靠的条件[6]。银针脊柱大灸疗法具有消除炎症,对人体软组织损害所致的肌痉挛产生较持久的解痉或松弛效应,有学者作了一些研究初探,对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银针针刺疗法前后进行腰部骶棘肌临床肌电图对照与跟踪检查,结果提示治疗前全部病例有自发性电活动,治疗后有7例减少,4例消失,治疗前3例运动单位平均时限低于正常值的80%,为肌源性损害表现,治疗后均恢复正常。因此认识到银针疗法具有:消除炎症反应,增加局部血供,松解肌肉痉挛。也就是通过银针复杂治疗机理解除炎症致痛、缺血致痛、痉挛致痛问题[7]。因此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轴僵硬的肌肉有很好的解痉治痛、促使变性软组织的修复的作用。参阅《岳美中医案》中的大灸疗法与此有法殊效同的作用,银针深刺至骨膜将灸热传导至病变部位比大灸疗法作用更佳。采用中药气浴和蜜丸,并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补肝肾,壮筋骨,柔软强直的功能。外用中药气浴使僵硬的病理组织腠理开,邪气出,药物的有效成份易于渗入,促使了僵硬组织的柔化松软;内服补肝肾、壮筋骨之中药丸剂可固本增加免疫力、巩固疗效的远期效果。采用MIX+SASP联合治疗AS的方案,近几年的报导逐渐增多,且临床疗效已被肯定[8],并需坚持到病情稳定后1~2年才能逐步停用为妥,不可轻易骤停,在严密的监测下使用该方案,本组病人未发现不良反应。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要注意的是康复治疗是整个治疗的成败关键环节之一,出院后长期坚持,才能巩固和发展住院取得的效果。因此在出院时应向患者明确交待康复治疗的重要作用和方法,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防止药物副作用的发生,使其自觉长期执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总体效果。

[参考文献]
[1]、[5]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47~849
[2] 宣蛰人.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424
[3] 中国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医案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54
[4] 黄开斌 都兴林等.脊柱系统疾病学中册.香港.世界医药出版社.2003:313
[6] 朱汉章.小针刀疗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84
[7] 王福根.银质针疗法在临床疼痛诊治中的应用.北京.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3:174~175
[8] 任永生 路加成 童文鹏等.柳氮磺吡定和甲氨喋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肥.颈腰痛杂志.2004.4:312


#6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23489次, 共16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1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2 16:34:51

版权所有 上海针刀医学网 沪ICP备05003764号  
         Processed in 0.0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