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精兄的平刺,我可是亲身体验,一次扎了7针,邪乎,一点都不痛,下来了,真的很轻松。 操作方法:针刀是先垂直快速进皮肤,然后调整针身与皮肤呈15度角以下,针身前部进入皮肤和浅筋膜之间进行平刺拨松。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有粘连病损时,先进入皮肤,穿过浅筋膜针下有落空感来判断,调整针身和皮肤角度,针身前部平刺入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 以前的针刀操作我们大多是在直刺和斜刺下完成,是通过点的干预配合术后手法以及患者的康复训练达到松解和调节,从而治愈软伤的病损。这种点的松解可以称为“邮票孔原理”。病损面积较宽的我们一般是通过增加进针点来增加疗效,但是很多患者的粘连的松解还是不够,因此疗效不理想。通过观察和解剖研究,临床上软伤筋膜的平面粘连不但存在,而且还很多,一般慢性的软组织损伤都伴有筋膜的平面粘连和挛缩,甚至增厚。平刺的松解正是在此思路下产生,并参考了针灸的平刺针法。平刺针刀松解主要参照解剖层次来进行操作,其干预的层面是皮下或浅深筋膜之间的粘连,这个平面也并非完全是空的间隙,因为筋膜是疏松的组织,一般针下感觉比较松空,粘连挛缩的针下感觉紧满、钝厚。无筋膜病损针刀进入患者无疼痛感觉,有筋膜粘连的患者在松解时明显的酸痛感、刺痛感,或向平时酸痛的区域放射感。由于筋膜的病损是粘连和挛缩增厚一般是同时并存,所以单纯的平刺或直斜刺并不彻底松解延长,所以很多情况是联合运用平刺和直斜刺,可以称为交叉松解筋膜法,即是平刺松解平面粘连,直斜刺延长松解筋膜,达到一个立体的针刀松解。 总的来说平刺干预的解剖位置较浅,很多患者通过浅筋膜上下的干预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整体调节,可以称为“公共汽车效应”,即是无论前门或后门,只要有人下,都可以调节车的拥挤。当然,很多病人较深部位的干预还是必须的,直斜刺就可发挥很大的作用,一般颈肩部平刺为主,直斜刺为辅就能达到很好的疗效,而腰部是以直刺为主,平刺为辅,因为腰部横突尖、横突下缘、横突根、关节突外缘等的病损较深较多。 其创新在于认识到了病在哪,针就松解到哪,而不再是处处针刀到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