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可 - 2007/7/13 10:28:00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
王润培 秦 昕 秦怀玉
045100 山西省孟县针刀骨伤专科医院
摘要目的:寻找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针刀配合中西成药,依据CT、MRI扫描或拍X光正侧斜位片提示部位相应夹脊穴及部分阳性反应点针刀治疗,之后行电脑程控牵引,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牵引重量为8-16公斤.结果:椎动脉型有效率94%,神经根型效率97.5%,脊髓型有效率95.3%,混合型有效率81.9%,交感型有效率92.9%。结论:采用针刀术配合中西成药治疗该病,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刀 颈椎病
颈椎病的症状十分复杂,患者非常痛苦。近年来发病率不断提高,且发病年龄也在不断提前,各医家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各异,选择“简便”、“高效”且痛苦小、损伤小的治疗方案是医患所追求的目标:我们从1995年至2003年采用针刀术配合中西成药治疗该病,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
1.1资料
本组病例共765份,男,361例,女,40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2岁,病程最长25年、最短5天,神经根型281例占36.7%、椎动脉型202例占26.4%,脊髓型107例占13.9%,交感神经型98例占12.8%,混合型77例占10%。
1.2主要症状及体征:
颈肩部疼痛、僵硬、沉重583例,上肢麻木317例,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108例,血压异常、心前区疼痛、发闷,诊断为颈性心脏病"(冠心病)29例,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52例,植物神经紊乱55例,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243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319例,霍氏征阳性43例,本组均经CT、MRI检查或拍X光正侧斜位片确诊为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
2.治疗方法
2.1 针刀疗法
依据CT、MRI 扫描或拍 X 光正侧斜位片提示部位相应夹脊穴及部分阳性反应点治疗 , 如颈肩部疼痛、僵硬、沉重取C5、6、 7脊点穴及肩肝肌止点 o 头痛、头晕取枕骨大结节、 C2、 3、 4 夹脊 穴、风池穴。上肢疼痛、麻木取天宗穴、秉风穴、及 C6 、 7 夹脊 穴。治疗时患者应取坐位低头位 , 头下垫枕俯于桌上、双手叠放 于枕上 , 前额俯于手背上 , 选好治疗点后 , 常规消毒 , 医者戴无 菌口罩、帽、手套 , 右手持针刀 , 刀口线与肌纤维方向平行 , 垂 直进针刀 , 达病变所在部位进行切割、松解、剥离 , 待刀下有明 显切开感即松动感时 , 即可出针刀。术后压迫用无菌敷料包扎 , 每次可选 1-3 个治疗点治疗 , 一周治疗一次。
2.2牵引疗法
本组病例均行电脑程控牵引,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牵引
重量为8-16公斤,根据患者体质及耐受能力,随症力口减。
2.3中西药治疗
椎动脉型:天麻12g、半夏1Og、葛根10g、桂枝12g、生白芍1Og、泽泻1Og、生草1Og
神经根型:葛根60g、桂枝12g、片姜黄15g、生白巧20g、鹿含草3Og、地鳖虫12g、炙草1Og
脊髓型:黄茂25g、川寻15g、白芷12g、白术1%、防己lOg、惹该仁1挝、半夏lOg、桂枝lOg、生地2Og、熟地2Og、生草1Og
交感神经型:浮小麦1%、大枣10枚、白巧15g、甘草1Og、白术1Og、柴胡1Og、吴茱萸、黄连5g、获苓15g、当归10g、酸枣仁1%
如伴有头痛、头晕配以西比灵、颈复康,伴有颈肩部疼痛、僵硬、沉重配以愈风宁心片、芬必得,伴有上肢麻木者配以天麻丸、维生素Bl针50毫克、维生素B12针500毫克肌注,伴有上肢疼痛配以根痛平颗粒。
3.疗效评定
3.1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原工作;
显效:症状明显缓解,体征消失,能参加原工作,劳累后稍有不适;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不能参加体力劳动;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3.2治疗结果
根据1984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桂林会议确定的诊断标
准:对765例患者均采用函调或随访两种形式追踪观察6-24个月,结果如下图示:
4.讨论
颈椎病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却不肯定,而我院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收到满意效果。针刀在治疗颈椎病方面有着针和刀的双重作用,既可以切开松解减轻组织因受累后造成的压力和张力,又能疏通筋络,改善微循环,从而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发挥治疗作用,可以起到手术与针灸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又避免了某些切开手术的创伤与并发症,但必须注意针刀刺入不可过深,以防损伤动脉。对较重的脊髓病人,后期应建议其手术治疗,本组病例中有5例脊髓型病人行手术治疗。牵引是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可增大椎间隙,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纠正关节平衡失调,解除对神经及脊髓的压迫,调整小关节错位。中药以活血化瘀、疏道筋络、利水、补益等治疗为主。
经过中西药结合大部分病人治疗后症状减轻,总有效率达94%以上。
病例 例数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
效率
202 111 68 11 5
椎动脉型 94%
(26.4%) (55.0%) (34.0%) (5.4%) (2%)
281 158 92 24 7 97.5%
神经根型
(36.7%) (562%) (32.7%) (8.5%) (2.5%)
107 37 52 13 5
脊髓型 95.3%
(13.9%) (34.6%) (48.6%) (121%) (4.6%)
77 26 26 11 14
混合型 81.9%
(10%) (33.7%) (33.7%) (142%) (181%)
98 52 32 7 12
交感型 92.9%
(12.8%) (53%) (32.6%) (7.1%) (12.2%)
针刀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
刘 星 王柏杨
330006 江西省中医院针灸科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为主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所有患者采取针刀闭合性手术治疗,在辨证论治基础上辅以中药口服。结果 60例中痊愈53例,好转5例,无效2例。结论 针刀治疗可以解除颈部异常高应力点,消除引起颈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病因,达到治疗颈椎病的作用。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 针刀 中药
亦可 - 2007/7/13 10:29:00
针刀为主综合治疗颈椎病个案报告
丛 子 辉
赤峰市宁城县医院康复科 邮编:024200
摘要目的: 探讨以针刀疗法为主综合治疗颈推病的临 床效果。方法: 对用常规牵引、针灸、理疗、刮莎、拔罐、推 拿治疗颈椎病疗效较差或伴随交感神经症状者 ( 如颈性偏头痛、 颈性咽部异物感、颈性心绞痛等患者 ) 我们采取以针刀疗法 为主、结合中西药物综合治疗。结果: 上述疗法比单一针刀 疗法、疗效好、疗程短。结论: 手术疗法、常规牵引、理疗、推拿等疗法 , 针刀疗法、中西药物疗法治疗颈椎病均有一定 疗效 , 但临床验证 , 唯有针刀疗法结合手法复位及中西药物 配合治疗 , 方法简单、费用低 , 患者痛苦小 , 远期疗效好。
关键词: 针刀药物理疗手法颈椎病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病。近几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康复科每天都有新患者来求诊治 , 经过 1-2 个疗程的牵引、针灸、理疗、刮莎、推拿等常规治疗疗效较差或有伴随交感神经等症状( 如颈性偏头痛、颈性咽部异物感、颈性心绞痛等 ) 患者 , 我科采用针刀松解椎管外软组织的方法 , 每周一次 , 一般 1 -3 次可治愈 , 只做一次针刀治愈的超过 80% 。后遗一些轻微症状用常规方法治疗 1-2 个疗程达到痊愈。
例 1 王某某 , 男 ,37 岁 , 交通局干部
该患者近三年多来 , 颈部疼痛不适 , 久治不愈 , 伴随阵发性心绞痛症状 , 服用大量扩冠药物 , 疗效甚微 , 患者曾去北京阜外、协和、中国医大等多家医院治疗 , 花去药款三万余元 ,而疗效不佳, 心绞痛仍频繁发作 , 苦不堪言。其 X 线片示 , 颈椎生理曲 度消失 ,C4 -5 椎间隙变窄 , 椎问孔变小。行针刀手术 治疗。
诊断 : 混合型颈椎病 , 假性心绞痛。
1.体位 : 俯卧位 , 头部前屈以不影响呼吸 , 感觉舒服为度。
2.定点 :(1) 在颈 4 棘突间定中心点 , 延伸至上下各两个棘突( 共 5 点 );(2) 横突间点 , 在棘突间旁开 1.2cm 处定 5 点。 (3) 相关的肩背部软组织损伤压痛点。 (4) 背部肺俞、心俞穴。
3.皮肤常规备皮、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行针刀术。
4.药物麻醉 :2% 利多卡因 lOml; 当归注射液 2ml、 维生素 B12 注射液500mg; 天麻注射液 2ml、确炎舒松一A40mg; 维生素 B6 注射液 1ml。
5.针刀施术 : ①在棘间点进针刀 , 达棘突点骨面 , 调转刀口线 , 切开棘间韧带 2-4 刀。 ②在横突间 ( 棘点旁 ) 进针刀 , 切割横突间韧带 2-4 刀。③背部、肩部压痛点右肩胛提肌 , 冈下肌右肩胛内缘压痛点 , 均松解剥离。④心俞、肺俞两对穴位 ,行针刀 “ 米 ” 字切法 ,术后注维生素 B61ml。术毕 , 针刀口用创可贴覆盖。
6.松肩 , 用两点一面法复位。起立后用 12kg 重量牵引 5-10 分钟。
7.药物治疗 : 螺旋霉素口服每次2 片 , 每日 3 次。 活血应痛丸每次 1 丸 , 一日 2 次。
中草药疗法 : 葛根桂枝汤
葛根15g 、白芍20g 、木瓜15g 、鸡血藤 10g
桑枝1Og 、桂枝1Og 、鹿衔草 10g 、当归 10g
丹参 1Og 、肉苁蓉 1Og( 高血压者去肉苁蓉加夏枯草 15g) 五剂、水煎服 , 每次 200 毫升 ,1 日 -2 次。
例2 牛某 , 女 ,45 岁 , 农民 , 八里罕镇人
该患者颈部疼痛五年多 , 近两年来头晕、左侧偏头痛、伴肩背不适、酸痛不止。曾经在当地服用中西药物 , 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法治疗 , 效果不显 , 后用牵引、针灸、火罐、推拿等法治疗月余 , 时好时坏 , 近日加重 , 彻夜不眠 , 心烦易怒 , 焦燥不安。 面部消瘦微黄 , 痛苦面容 , 不时手抓颈部 , 有混合型症状 , 椎 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症状 , 精神抑郁。
X 线片见 , 颈椎反曲 C6-7 椎间隙受窄 , 椎间孔变小 ,椎体周边有骨质增生之毛刺 , 颈部僵硬 , 肩背多处压痛。
诊断 : 颈椎病 , 颈性偏头痛。
1.体位 : 俯卧位 , 头部前屈 , 下颌位于手术台沿上 , 伸直颈部 , 除去内衣 , 暴露施术部位。
2.定点 : 在颈椎 5-6 棘突间为中心点 , 上下两个椎间隙、棘突下、横突间、肩背压痛点均用龙胆紫标记。
3.皮肤常规备皮、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行针刀术。
4.药物麻醉 :2% 利多卡因注射液 10 ML 、川芎嗪注射液 2ML 、维生素 B12 注射液 500ng 、天麻注射液 2ml、确炎舒松-A4Omg 、吸入针管每点注入 1.5ml 混合药液。 5 分钟后施针刀术。
5.针刀治疗 : 用四步进针法 , 刀口线于棘突纵轴平行 , 向下直达骨面 , 松解粘连 , 疏通经络。切割结节 , 疤痕 , 剥离痛点。 术毕 , 针刀口用创可贴覆盖。
6.手法复位 : 松肩 , 用两点一面旋转法复位 , 拔伸、起立后用 12kg 重颈椎牵引架 , 活动牵引 10 分钟。
7.口服药物 : 螺旋霉素片 , 每次2 片 , 一日 3 次;维生素 B1 片、维生素 B6 片 , 每次各 2 片 , 一日 3 次;天麻头痛片 , 每次 4 片 , 一日 3 次。
8.静脉给药 :5% 葡萄糖注射液 50Oml,维脑路通100mg , 胞二磷胆碱0.5g 、复方丹参注射液 16ml,静脉点滴 , 每日 1 次 , 连用 5天。
中草药疗法 : 天麻钩藤饮加减 : 天麻 lOg 、钩藤 15g 黄芩 1Og 栀子 lOg 、柴胡 lOg 、夏枯草 10g、菊花 lOg 、白芷 1Og 、生地 10g 、炒枣仁 10g、草决明 12g 、珍珠母 3Og四剂、水煎服。经治疗 , 半月痊愈 , 随访二年未复发。
例 3 杨某 , 女 ,34 岁 , 教师该患者三年来咽喉疼痛 , 每周两次上医院检查 , 咽部未见异常。并发梅核气症状 , 痛苦不堪 , 近半年加重 , 每天服用几种药物总不见效 , 越发加重了心理负担 o 自己曾怀疑得了不治之症。常有轻生之念。前一周颈部不适 , 经拍 X 线片发现颈椎 反曲 , c4-5,c5-6,c6-7均有不同程度增生 , 故来康复科诊治。经颈牵、推拿、理疗等法 , 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 后采用针刀治疗。
诊断 : 颈性咽部感觉异常。
1.体位 : 俯卧位 , 头前屈 , 暴露施术部位。
2.定点 : 以颈 4-5 棘突问与横突间定中心点 , 上下共五个椎间隙15点 , 龙胆紫做标记。
3.皮肤常规消毒、备皮、戴手套、铺无菌巾行针刀术。
4.药物麻醉 :2% 利多卡因注射液 lOm1, 当归注射液 21 m1 维生素 B12 注射液500 mg
确炎舒松 -A 40mg, 每点注 1.5ml。
针刀治疗 : 用四步进针法 , 刀口线与棘突纵轴平行 , 直达骨面 , 肌肉间的结节 , 条状的粘连与硬结 , 疏通经络 , 达到通透剥离 , 松解挛缩的肌肉 , 达到目的后出针。术毕 , 针刀口用创可贴覆盖。
手法复位 : 疏缓肩部软组织 ( 用捻法和拿法 , 点按法、卧位 , 旋转头部各 40 度角 , 稍加闪动 , 可听到清晰的 “ 咯嗒 ”声 , 左右各一次 , 拔伸颈部 3-5 秒钟 , 术毕。 )
口服药物 : 阿莫西林胶囊 , 一次两粒 , 一日三次。 知柏地黄丸 , 每次一丸 , 一日二次。
利咽灵片 , 每次两片 , 一日三次。
静点 :0.9% 氯化纳注射液 25Oml
青霉素纳注射液 640 单位。
复方丹参注射液 2mlx5 支 , 静脉点滴 , 每日一次 , 连用七天。
中药疗法 :
二陈汤加味 : 半夏 10g , 陈皮 10g, 玄参 12g, 知母lOg ,黄苓lOg , 麦冬 lOg, 锦灯笼lOg , 胖大海lOg , 薄荷6g , 三剂水煎服。
治疗翌日来告知 , 咽部诸症悉除 , 随访半年未复发。
体会: 颈椎病是由于颈部肌肉韧带 , 颈椎问盘损伤 , 移位 或变性 , 颈椎骨质增生 , 关节突及其他附件、血管、神经根及 脊髓的改变 ,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 故又称颈椎综合症。颈椎病根据病变部位 , 受压组织及受压轻重不同常可分为神经根型、 椎动脉型、脊髓型及交感型四种。每一型可单 独出现 , 也可混合出现。每型又有种种表现 , 广泛涉及到软组织运动系统 , 神经系统 , 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五官科等 ,以上这些疾病是疑难症 , 我们采用针刀加颈椎旋转复位法 ,中西药物治疗本病疗效可靠。本例 1 为假性心绞痛 , 因本人的心绞痛在发作时心电图无异常 , 用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不能立 即缓解 , 做运动平板阴性 , 采用本疗法一次治愈。例二、为颈 性偏头痛 , 因颈椎体侧钩椎关节增生、移位 , 脊神经根受压 ,以及椎动脉受压痉挛至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顽固性头痛。通过针刀松解和解除局部软组织痊孪, 粘连得以使炎症吸收 , 手法复位使钩椎关节和其他小关节的移位得到恢复 , 故 头痛得以缓解。例 3 为颈性咽部异物感 , 患者自觉咽痛不适 ,但经五官科多次检查并无阳性体症 , 血象不高 , 患者自觉症状日益加重 , 针刀做后受压迫粘连的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 相关颈部软组织得以松解 , 血供改善故诸症悉除 , 疾病告愈 , 目前文献记载用于颈椎移位造成消化、泌尿、运动系统的疾病很多这就提示我们临床医生要注重脊柱调衡 , 不要就病论病 , 各椎体问力量均衡便是疾病治愈的基础 , 松解粘连疏通经络是 消除疼痛的有效方法。
亦可 - 2007/7/13 10:29:00
针刀配合水针治疗面瘫42例
李 普 教
013350 内蒙古化德县人民医院针推科
笔者自1994年-1998年采用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瘫42例,均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⒈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全部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一天,最长12个月。
⒉治疗方案:
取穴:患侧口腔黏膜、茎乳孔、颊车。
药物:利多卡因注射液2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维生素B1注射液25mg、地塞米松2mg。
操作:暴露口腔黏膜,取患部相应黏膜部位(上侧大臼齿、中部取小臼齿、下部取口角部对应黏膜),用消毒汉章牌Ⅰ-4型号针刀按针刀进针四步规程作一深0.1—1cm,长1.0—1.5cm斜行切口,先纵行疏通剥离,再横行剥离各一、二下即可。然后用刮痧板刮出紫暗血少许,或见鲜血为度,然后压迫止血。5日1次,5次为一疗程。穴位注射用消毒5ml注射器,6号针头,选准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无痛手法进针,取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无血,每次注入混合药液1-2ml,5日注射1次为一疗程。
3.疗效观察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眼睑闭合良好,皱眉正常,鼻唇沟正中,口角不歪斜,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面肌功能障碍部分恢复。无效:治疗两疗程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无改善。
4.治疗结果
在42例门诊患者中经1-2个疗程的治疗痊愈35例,占83.3%;明显好转7例,占16.7%;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治疗时间最短是针刀配合穴位注射2次,最多的针刀配合穴位注射10次可治愈,为巩固重患者疗效可投服家父验方自拟牵正散(处方:全蝎30g天麻30 g僵蚕3g 白附子30g 蜈蚣10条,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分30包,每次1包,日服3次,黄酒或温开水送下)可获痊愈。
5.体会
面瘫由络脉空虚,风痰痹阻,或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及外伤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经脉失养,筋肉弛缓不收而成,面瘫失治将给患者带来终身痛苦。笔者在十几年临床中对此患者均采取针灸常规治疗,其效不显,后经实践,不断更新归纳总结,加之采用朱汉章老师针刀疗法与穴注射融汇一炉,缩短疗程,手到病除,尽收功效。此法也隶属祖国医学记载中的“截”、“拓”之法,疏通经络,开闭驱邪外越,血受其运病所其治之理。简单地纵横疏通、剥离,可使经气顿通,疾病速除。现代医学研究针刀能治疗本病可能是通过了脑干网状结构的多神经无突触传递途径,提高了面神经中枢的兴奋性,从而促进了面神经的功能恢复。面瘫又称面神经炎,现代医学是指茎乳突出现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面神经出脑后入耳门,穿过内耳道底入面神经管,出茎乳孔向前进入腮腺。本症发病期,以利多卡因、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地塞米松混合液作茎乳孔注射,直接使药物作用于病变部位,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机能恢复正常。治疗取足阳明胃经颊车穴,使胃经气血畅通,致使面部受阻经络功能恢复正常。
Treating 60 cases of Nerve-root Cervical Spondylopathy by Acupotomy Mainly
Liu Xing Wang Bo-yang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Department,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reating nerve-root Spondylopathy and explore its mechanism. Methods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acupotomy, and combined with Chinese herb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each patient. Results Of all 60 cases, 53 cases were cured, 5 cases were improved. Conclusion Acupotomy could dispel the abnormal high pressure points of neck and remove the cause of soft tissue’s aseptic inflammation of cervical region, so as to treat the disease.
【Key words】Nerve-root cervical spondylopathy Acupotomy Chinese herb
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60﹪,中老年人多见。临床以颈肩部的疼痛、麻木及颈部僵硬为主要症状。我科两年来采用以针刀为主的治疗方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均为临床诊断明确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男性22例,女性38例;年龄最大61岁,年龄最小28岁;病史最长10年,最短7个月;痰湿阻络型40例,肝肾不足型10例,气血亏虚型10例。
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3.治疗方法
3.1 针刀疗法 依据临床查体、神经定位及颈椎X片确定针刀治疗点,根据朱氏法(2),闭合性松解颈部的痛点、条索、结节或颈椎小关节;最后采用相应手法整复颈椎,每周一次。
3.2 辅助方法 术后均采用颈托固定,视病情需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部分病人予以配合口服中药,以加速病情的恢复。
4.疗效观察
治愈:原有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臂症状减轻,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结果痊愈53例,占88.3﹪;好转5例,占8.3﹪;无效2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治疗次数,最多5次,最少1次,平均治疗时间为21天。
5.典型病例
章某,男性,37岁,公务员。于2001年12月15日就诊。颈痛
伴右上肢桡侧麻痛3年,颈后伸时加重,并伴有同侧背部不适感,3年来,经多种方法治疗未效,求治于针刀。查体:C5~6右侧小关节压痛(+++),压顶试验(+),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X片示:C4、5、6椎体后缘增生,相应椎间隙变窄,C5~6右侧椎间孔变小。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痰湿阻络型)。针刀治疗2次后,症状、体征消失,临床痊愈,追访至今未复发。
6.讨论
6.1 关于病因的讨论
主要是由于劳损、外伤、风寒等因素作用下,导致颈项肩臂部的经脉闭阻、气滞血瘀、肝肾不足而造成的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颈椎关节、韧带的松动、错位,刺激或压迫了颈神经根等组织而产生的综合症候群。临床归纳起来主要有(1)盘源性----即由于椎间盘的退变造成的;(2)骨性----即骨质增生,骨刺,颈椎小关节移位等原因;此类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临床症状可以大部分消失或完全消失,但X片或CT片仍显示骨质增生,椎间盘的退变情况依然同前,根据临床观察,笔者赞同宣蛰人氏对该病的---椎管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病变的化学性刺激是引起头颈肩背手痛的重要发病因素的认识(3);此外笔者还认为机体对退变的椎间盘及骨质增生的失代偿亦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6.2 关于疗效的机理探讨
首先,椎管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疼痛可导致肌肉痉挛,持续的肌肉痉挛又可以进一步导致软组织缺氧、缺血,释放致痛炎性物质,使疼痛加剧,形成了疼痛与肌痉挛之间的恶性循环;针刀松解治疗,可以有效地阻断因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疼痛与因疼痛引起的肌紧张的恶性循环,达到镇痛的效果;
其次,针刀治疗通过闭合性松解粘连及对一些肌肉、韧带的高应力点松解,能有效地改善脊柱两旁肌肉和韧带的紧张和痉挛,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改善椎间孔的形态结构(4), 减轻神经根受到的压迫和刺激;针刀治疗是一种闭合性的微创治疗,这种微小的破坏性治疗能有效地激发和促进机体的康复机制和代偿能力,使机体能很好地适应退变的椎间盘和增生的骨质,从而达到消除临床症状的目的(5)。
6.3 针刀疗法的优越性
临床观察,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疗程短,见效快,可重复性强,节省诊疗时间等诸多优点,为临床治疗该病症增添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丰富了传统的保守疗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 朱汉章著 针刀疗法 中国中医出版社 1992。92~99
3. 宣蛰人主编. 软组织外科理论与实践.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265~268
4. 黄枢著 中国针法微型外科学. 科学出版社.1998。140~150
5. 朱汉章著. 针刀医学原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0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