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小针刀论坛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28090次, 共21个帖子
标题: 试论针刀医学的发展定位(yuanchuang)
文鶄
超级版主
UID: 9
来自:
精华: 7
积分: 344
帖子: 214
注册: 2007/7/12 20:13:00
状态: 离线
威望: 86.00 点
金币: 303.00 个
 
2008/1/23 18:01:00
回复:试论针刀医学的发展定位(yuanchuang)
4.4 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继承创新即是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前人的经验总结,同时在具体实践中开拓发展的新路。与时俱进,我们从针刀医学的视觉去理解认识这句话,就是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理解和继承汉章的学术成果,发扬汉章勤求博采,厚德济生的精神,坚持和坚定汉章的针刀医学学科和学术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要在临床中灵活运用针刀医学原理,而不是因循条文,并且要学习和引入相关医学学科新的研究成果以及现代科学的新的科技成果,为针刀医学注入新的血液。同时针刀人要和着时代发展的脉搏,紧跟中国...发展和奋进的步伐,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添砖加瓦,为解决民生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
      海军总医院影像科主任林井副和康复理疗科主任乔晋琳经过长期研究,开发的周围神经HRCT同层显示重建技术为针刀治疗神经卡压综合症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定位手段,从而有效提升了针刀治疗该类疾病的效果。周围神经HRCT同层显示重建技术利用16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特点和各种综合的方法及经验,将神经以整体形态显示在同一平面上,从而首次打破了传统CT横或斜切面显示神经的缺陷,获得了神经多项观察指标,如整体形态显示、量化分析、张力状态观察、走行的方向观察、显示的长度扩延及细化、神经根逃逸现象的观察等。过去临床治疗神经卡压综合症一直沿用的以压痛点为针刀松解部位的传统定位方法,而周围神经HRCT同层显示重建技术在针刀治疗传统定位方法的基础上,使针刀松解部位实现可视化,有利于提高针刀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从而提高针刀治疗疾病的效果。与此同时,周围神经HRCT同层显示重建技术也为针刀医学临床和基础科研提供了新的客观依据。在科研过程中,主观指标的改善难以作为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而周围神经HRCT同层显示重建技术实现了对神经卡压情况的观察,可以作为针刀治疗神经卡压综合症疗效判定的客观标准,从而为针刀医学的推广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这是针刀医学科研继承创新,与时俱进的典范。
2007年10月18日,以针刀疗法为主要临床特色的大庆中医骨伤病医院新医疗大厦落成。 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集全国中标的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学术带头人进行集训,大庆中医骨伤病医院做为全国唯一一家以针刀疗法治疗骨关节病项目入选。这标志着针刀疗法临床工作已纳入规范化轨道,建设期完成后,有望给针刀疗法正式被国家准入打下
基础。王秀义,大庆中医骨伤病医院院长,年逾六十的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要创建“三名”医院——名院、名科、名医。并愿以全新的医疗技术,奉献给所有珍惜健康的人们。这是针刀专科医院发展与时俱进的典范。
针刀医学的与时俱进关键是要突破观念的壁垒,不是说有先进设备、优裕的环境包装起来就是创新,一方面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传统的力量,要努力把中医学的精华和成果丰富针刀医学的内涵;另一方要把现代的设备、理论和管理和针刀医学的精髓融合,努力建立针刀医学服务网络平台,针刀医学人才体系平台,针刀医学科研体系平台,针刀医学信息网络平台和针刀医学教育体系平台。总之使针刀医学的发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走向规范化,富于创造性,并且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获得新的内涵、新的动力。
不要认为针刀医学一往“西医”靠就觉得现代化,一往“中医”偏就落后,无论西多还是中多,都是针刀医学发展大方向下的小方向,我们应该把观念统一在只要有益针刀医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有益于针刀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完善,有利于针刀医学基础理论研究,有益于针刀医学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益于针刀医学的推广和传播等方面上来。针刀医学思维是一种中西医共济思维,是一种医学理论框架的创新,对其中医和西医成分的多或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还是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同时更强调百家合流,中西互补,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路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针刀医学的三十年的风风雨雨,老针刀人是最有切身体会,所以我们要立足未来,放眼世界,清醒认识针刀医学走至辉煌是要有充分的时间的,就像上海顾雪忠主任说的针刀医学的发展不是这一代就能完成,重要的是加强对下一代人的教育于培养,这样才能让针刀医学深入人心,扎根百姓。
汉章老师在针刀医学的发展上应该说过于心急,因此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不计个人得失,忘记自己的身体有病,超负荷的透支健康,后来的深圳的谢兴生主任也是这样,自己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仍然不知。汉章勤求博采,厚德济生的精神我们要大力提倡,但是不爱惜身体我们引以为戒!
本来针刀医学的发展定位这样决策性的认识我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是因为太热爱针刀医学,所以就从一个普通针刀人的角度去审视针刀医学发展的定位,在针刀医学蒸蒸日上的今天,我的思考也只能是看到冰山一角而已,所以认识难免有片面性和不妥之处,敬请针刀同仁以玉言慧我为谢!
  文虽止而意未尽,话虽繁而诚心多。针刀对我来说已经不只是一门技术,一门学科,而更多是像自己人生的过滤器,仿佛如果自己没有针刀作为一个文化内涵来丰富自己,自己也就剩下一个苍白的躯壳!施晓阳老师的名言“我为针刀生,针刀是我魂;永作针刀人,誓推针刀业”,信然!!
 

中国中医针刀网http://www.zhendaoyixue.com
 

本主题被查看28090次, 共21个帖子



标题: 试论针刀医学的发展定位(yuanchuang)
[attachimg]1151[/attachimg] (文章待续)     (文鶄 发表于 2007/9/22 21:24:00)
   试论针刀医学的发展定位     (文鶄 发表于 2007/9/24 20:45:00)
   偶是局外人 我进来先学习一下文精诗兄的针刀精神:coffee: 辛苦了 喝杯咖啡提提神哈     (亦可 发表于 2007/9/24 21:20:00)
   这位好雅致 青瓷 兰花 书画 赞     (七夕 发表于 2007/9/25 8:50:00)
      [quote] 原帖由 [b]七夕[/b] 于 2007-9-25 8:50:00 发表 这位好雅     (文鶄 发表于 2007/9/26 18:10:00)
         [quote] 原帖由 [b]文鶄[/b] 于 2007-9-26 18:10:00 发表 [qu     (亦可 发表于 2007/9/26 18:18:00)
            [quote] 原帖由 [b]亦可[/b] 于 2007-9-26 18:18:00 发表 才思敏     (文鶄 发表于 2007/9/27 13:24:00)
               [quote] 原帖由 [b]文鶄[/b] 于 2007-9-27 13:24:00 发表 [qu     (亦可 发表于 2007/9/27 13:30:00)
   2.两个建设。 两个建设是针刀医学学科的建设和针刀医学行政机构的构建和建设。 2.1     (文鶄 发表于 2007/9/27 12:57:00)
   “一个核心,两个建设,三个部门,四条主线。” 一个核心是指附图的中间绿色呈圆形的部分,     (亦可 发表于 2007/9/27 13:30:00)
   仰慕:coffee:     (七夕 发表于 2007/9/27 18:37:00)
   2.2. 针刀医学行政机构的构建和建设。 实际上就是指官方针刀机构的建设,因为目前针刀     (文鶄 发表于 2007/9/27 19:58:00)
   截止2004年全国针刀从业人员的总数为 102695 人; 全国每天接受针刀治疗的就诊人数达 360     (文鶄 发表于 2007/9/27 23:34:00)
   3.三个部门. 三个部门指医、教、研部门。即国际针刀综合医院;针刀大学;加强针刀基础理论研究和成立     (文鶄 发表于 2007/9/29 1:04:00)
   3.3 研。 加强针刀基础理论研究和成立针刀医学实验室。 针刀医学的解剖学的研究有待深入和完善,     (文鶄 发表于 2007/10/1 22:50:00)
   4.1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什么是针刀医学?针刀医学是中医学的抽象思维和西医学的形象思     (文鶄 发表于 2007/10/4 16:32:00)
   ::L 2007.10.16卫生部长陈竺在北京香山举行的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强调:“用现代生物学手段     (文鶄 发表于 2007/10/25 18:35:00)
   4.2基层推广,服务百姓。 我们在发展上有一个片面的认识,就是认为只要治好几个政要或者知名人士或者     (文鶄 发表于 2008/1/23 13:20:00)
   4.4 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继承创新即是要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前人的经验总结,同时在具体实践中开     (文鶄 发表于 2008/1/23 18:01:00)
   我为针刀生,针刀是我魂;永作针刀人,誓推针刀业 感动     (亦可 发表于 2008/1/23 19:06:00)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上在针刀医学的不同时期,就有不同的定位,比如目前的问题是集中力量解决     (张云 发表于 2008/1/30 8:33:00)





现在的时间是 2024-05-18 02:53:30

版权所有 上海针刀医学网 沪ICP备05003764号  
         Processed in 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