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景
等级:略有小成 积分:208 金钱:478 帖数:93 注册:2006-10-11 状态:离 线 第 65 楼
病人静静俯卧于床上,我们发现病人臀肌亦已明显萎缩。 任老师在患者腰脊部术野触摸了一下双侧腰肌、脊柱,然后在椎旁先健侧后患侧由上向下滑压,在压到左侧L4/5棘突旁后关节突时,病人“吭唷”了一声。 “这里痛吗?”任老师的拇指压在左侧L4/5棘突旁后关节突上。 “痛!痛!”病人趴在床上,不敢动弹。 “这里呢?”任老师的拇指移到了左侧L5/S1棘突旁后关节突上。 “痛!痛!”病人下肢翘了起来,“还往脚下蹿。” “这里痛还是刚才那里痛?”任老师的手指还按压在原处,但我发现他在问的过程中已运用了轻、中、重三种力量在原处按压了三下。 “这里痛! 这里痛!”病人向后翘起的下肢已被彭院长压了下去。 “蹿到哪了?” 任老师指下的力又重了些些。 “到脚底了!”病人的头往床头伸下去,腰想躬起来。 “好了,好了!”任老师拍下病人腰部,“趴好啦,一会就行了,好不好?” “好,好,好!”病人安静了下来。 任老师右手一伸,樊玉峰主任即递过了一把3号一次针刀。、 何新大夫已把纱布夹到了术野区。 病人很瘦,趴在床上给我们一种瘦骨嶙峋的感觉,他的腰椎棘突清楚地竖着,连L5棘突也清晰可见。 任老师左手拿起纱布,右手持刀,在患者L5/S1之间的后正中线上垂直进针,只见他全神贯注的快速把针刀穿刺过皮下、脂肪,然后慢慢的向下刺入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 我那时的激动与紧张就象当年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做腰椎穿刺一样,任老师的治疗时间虽然很短,但在前后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我的脑海里却翻滚了几十个问题,比如他的操作步骤与他书上所述相去甚远,如此操作难道就靠熟能生巧?我前述的王桂清女士在她的诊所里每年都进行不少类似操作,也是在无相关设备定位条件下完成的,但仅仅靠骨性肌性标志和手下针感,是否欠缺科学的严谨性?难道这是针刀所体现的中医的抽象思维?…… “哎”当任老师在黄韧带上(我的感觉)把针尖偏向左外侧继续缓慢往下刺时,病人叫了起来,“脚麻!脚麻了! “麻到哪儿了?“任老师的手停了下来,问道。 “到脚底了,到脚底了!” “哦,”任老师持刀的手指微动了一下,“现在呢?” “麻,麻,很麻!”病人说道。 我们发现病人的患肢慢慢颤抖了起来,腿部的肌肉有节律的颤动着。 任老师慢慢拔出了针刀,观察了几秒钟针孔,没有发现脑脊液及血液外流,便以纱布紧紧压住针眼,同时拍了一下病人背部,说道,“好了好了。” “谢谢医生!谢谢医生!” “好了再谢,呀!”任老师脱掉手套,笑了笑。 我们在针孔处给病人贴上纱布后,帮病人翻过身子,让她仰卧于床上休息。 病人腿部的肌肉慢慢停止了颤动。 任老师啜了口茶,来到床边对病人说,“抬起左腿来。” “抬不起啊!”病人不敢动。 “你试试看!”樊主任说。 5°…10°…30°…50°…80°…病人慢慢地抬起了左脚…… “有90°了吧?”樊主住扶住了病人的脚,“痛不痛?” “不痛。” “下床活动一下看看。”任老师说。 病人下床后,做了腰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几个动作后,高兴地对任老师竖起了拇指,说:“太神了!太神了!!神医!神医!!” “好了,回病房.”任老师拍拍病人肩膀, “要在床上睡四十八个小时啊!” 手术室门一打开,病人家属已涌在门口,病人神采飞扬地向他们说起了治疗的经过,并不时地竖起两个拇指. 任老师的脸其时就象一轮初升的太阳,灿烂灿烂的.
大伙回到诊室,围在任老师的诊桌周围,正准备逐一发问,忽然门外传来一阵“进去,进去”的吵嚷声,大家的目光全瞄向了门口……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