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小针刀论坛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27100次, 共18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1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2006年大会论文集--头颈部疾病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3:33
2006年大会论文集--头颈部疾病


针刀调整电生理线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报告

任月林  任旭飞
  ( 临清市人民医院针刀科  山东 临清  252600 )





笔者对临床确诊为痉挛型脑瘫55例3岁~16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采用针刀触激脊神经,切割剥离松解骨骼肌挛缩组织,与針灸组19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痉挛型脑瘫患者55例均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诊断分型标准,年龄3 ~15岁,男39例,女16例,均表现为中枢性瘫痪,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运动失调,椎体束征阳性,偏瘫34例,四肢瘫21例。对要求針刀治疗的36例为治疗组,接受針灸治疗的19例为对照组。
2.治疗方法
2.1 脊神经触激术[注]定点:依靠骨性标志,在第2腰椎间隙以下及脊柱后正中线分別放置金属标志物(标志物要求以龙胆紫涂均,用胶布固定至皮肤上,目的在体表留下标记),拍照腰椎正位X线平片。在腰椎正位X线平片上等比例测量带有标志线的后正中线至椎板外切迹或小关节内、外缘、小关节间隙的横向距离及横标志线距进针刀点的纵向距离,根据在X线平片上测量的数据进行体表定点。患者俯卧位,在定点处针刀垂直皮肤刺入,达到脊神经表面后用针刀23种手术方法之点弹神经法[注],频频点击脊神经后患者治疗侧下肢可产生不自主颤动,即刻退出针刀至皮外,压迫针孔1~3分钟。观察无渗血、无脑脊液外溢,创可贴外敷。
2.2交感神经触激术定点:
2.2.1下肢痉挛定点法:在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动脉外侧,针刀沿股动脉搏动处外侧垂直刺入用点弹神经法,出现电击感后退出针刀至皮外,创可贴外敷。
2.2.2上肢痉挛定点在甲状软骨外缘颈总动脉搏动处,针刀沿颈动脉搏动处外侧垂直刺入,出现酸麻胀痛感后退出针刀至皮外,创可贴外敷。
2.3切割松解纠畸术:足跖屈畸形:行跟针刀腱延长术;膝屈曲畸形:行腘绳肌止点切割术;髋内收畸形:作股内收肌切割松解术;髋屈曲挛缩畸形:切割、松解挛缩的缝匠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前臂旋前挛缩(由于旋前圆肌挛缩和或旋前方肌痉挛引起),行旋前圆肌肌腱起止点切割松解。拇指掌心位畸形:针刀切割松解拇长屈肌、拇短屈肌、拇展肌和第1骨间背侧肌尤其是拇长屈肌的痉挛,从而纠正畸形。
治疗组每6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以手足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平补平泻)每日治疗1次,3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3.疗效标准
近愈:肌肉痉挛基本消失,畸形基本纠正,功能明显改善。
好转:肌肉痉挛大部分消失,畸形与关节功能部分改善。
无效:肌肉痉挛、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
4.结果
经2个月治疗,針刀治疗组与针灸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治疗组在中枢性运动障碍、动作姿势异常、肌痉挛,运动功能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刀“针”的触激脊神经起到了解痉作用,缓解了痉挛状态。针刀“刀”的切割作用有助于矫正畸形,平衡肌肉力量,稳定不能控制的关节。针刀闭合触激、松解术为治疗痉挛性脑瘫探讨出新的治疗途径见附表1
表 针刀治疗组与針灸治疗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数 近愈  好转  未愈 有效率
治疗组      36 17    15    4 88.9%
对照组      19 2    7    10 47.4%
     

X2 =13.441 ;  P <0.01,有极显著性差异
5.讨论
5.1脑瘫是多种病因致中枢神经受到损害,发生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最多见的是痉挛型脑瘫,常导致骨骼肌的失控,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这都是电生理线路功能紊乱所致,使肌肉受到异常电流刺激即产生强烈痉挛,这种持续、疲劳的痉挛性收缩,引起骨骼肌纤维代谢负担加重。针刀脊神经触激术超常规、强触激脊神经对脊髓神经亦可造成侵袭作用,实际上就是调节了电生理线路,致使该神经所支配的肌群受到抑制,从而使肌张力降低。有效的抑制了神经对肌肉的传入冲动,消除或减轻了肌痉挛,对肌紧张起到了松弛作用,同时加快了局部血液循环,加强了代谢产物的释放与分解,对肌原纤维的损伤起到了修复作用。同神经外科“神经根丝切断术”、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有异曲同工之效,但本方法对神经并无损伤。
5.2行脊神经触激术后观察,上肢肌张力降低,流涎、斜视好转、发音也较术前明显清晰。这是电生理线路功能的恢复,从而抑制了高位运动中枢的异常兴奋。
5.3脊神经触激术能减轻痉挛,不能减轻或消除挛缩,能使痉挛得到治疗,但不能使因肌痉挛致使肌肉韧带的牵拉引起关节周围组识挛缩、畸形等得到治疗。而用针刀使电生理线路功能得到恢复,切割挛缩的肌组织、切断部分紧张的内收肌群或跟腱可减弱其力量,使其肌力和拮抗肌相等,起到了矫形外科的作用,达到了矫正畸形之目的。
5.4针刀闭合松解术矫正或部分矫正动力性畸形是减弱单元的力量,对胫后肌、髂腰肌、腘绳肌、髋关节内收肌、比目鱼肌、上肢前臂和手的某些肌肉的肌腱部分切断,术后观察疗效如不理想,原因确属未完全减弱单元力量可再次行针刀闭合切割松解术,与外科手术相比没有矫枉过正之虑。
5.5通过对内收肌群起止点的切割松解治疗髋部屈曲、内收和内旋畸形,效果明显,同时发现膝部的屈曲畸形和踝的马蹄畸形都得以减轻。
5.6行股动脉处针刀调节电生理线路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可明显减轻下肢肌张力、增加运动功能。
为避免损伤神经、血管,要求术者必须熟练掌握解剖知识,按X线标记线或肌性、骨性标志定位,遵照针刀医学定点、定位、加压、分离四步规程在正规手术室无菌操作。
针刀治疗本病,在针刀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有两个创新点:一、用金属标记物对脊髓节段和神经根的精确定位,使针刀治疗脊髓部位的安全性有了更大的保证;二、针刀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是针刀适应症的重大突破,也对这个世界性老大难疾病治疗的重大突破。我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治疗水平和疗效会进一步提高。

【注】点弹神经法  适用于某一神经控制区域的大面积病变和长距离病变以及一些内脏疾病的治疗。用圆刃针刀在某一神经上使刀口线和神经纵轴平行刺入,直达神经表面,然后调转刀口线,使之和此神经纵轴呈900角,用刀刃在神经上频频点弹,但不可损伤神经,此时患者会有电流沿神经流动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任月林.任旭飞著.实用针刀医学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5-223.
[2] 朱汉章著.针刀医学原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16


在美之前,善乃是才情之本;
在美之后,善乃是生命之依靠。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咨询电话:13801710240 亦可 MSN:yike699@hotmail.com
QQ:729253621
#1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3:35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头颈部疾病

针刀治疗对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及X线影像学的影响

张秀芬  俞杰  樊水平  黄建新  李丽虹  封淑文
(  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  100037 )



【摘  要】目的:研究针刀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对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及X线影像学的影响,探讨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理。方法1 .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患者双侧椎动脉针刀治疗前后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的变化。2. 用X线开口位平片检测针刀治疗前后患者的寰椎与齿突轴线差值和齿突与侧块差值的减少程度和颈椎X线平片显示双边影、双突影或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颈椎曲度变直、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化来评估疗效.结果:1.CDFI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左右椎动脉的VP、Vm均有显著提高(P<0.01),RI有了明显降低(P<0.05)。2.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寰椎与齿突轴线差值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齿突与侧块差值也具有显著性, (P<0.05)。无论是颈椎生理曲度、双边影、双突影、还是齿突、棘突偏歪等病理改变均有了显著改善。结论:. 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状况明显改善及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的改变,消除或减轻神经、椎动脉受到的压迫、牵拉、扭曲等刺激,纠正了颈椎的力平衡失调,这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机理之一。我们认为,针刀结合手法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颈椎病;针刀;彩色多普勒;椎动脉;X线影像学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上的多发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性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和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此外,研究表明[1],有30余种脊柱相关疾病与颈椎病密切相关。为研究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理,我们自2003年7月以来,用彩色多普勒(CDFI)及X线影像学对针刀治疗的每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组共收集到资料齐全病例68例,均为本院颈肩腰腿痛专科门诊病人。其中男46例,女22例,年龄26—65岁,平均44.6岁,病程1个月—23年,平均20.3个月。
1.2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痊愈好转标准》中各型颈椎病诊断依据[2],其中神经根型25例、椎动脉型28例、交感型4例、脊髓型2例、混合型9例。
1.2.2 排除标准
1.2.2.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1.2.2.2已接受其它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
1.2.2.3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等严重危及生命者。.
1.2.2.4精神病患者;
1.2.2.5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
1.2.2.6哺乳、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
1.2.2.7与颈椎病有关的其它必须排除因素(如结核、肿瘤、椎板或椎体切除术者);
1.2.2.8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确切评价的原发性疾病。
1.3临床症状和体征:
颈部板硬、上肢麻木、头痛头晕、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压痛、病变棘突压痛、活动功能受限、肩胛骨内上角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上肢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见表1。
表1        68例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
临床症状及体征 例数 %
颈部板硬 42 62.4
上肢麻木 37 63.8
头痛头晕 29 42.6
患侧肩胛骨内上痛 58 85.9
病变棘突压痛 63 94.1
活动功能受限 16 23.5
肩胛骨内上角条结 35 51.5
上肢肌力减弱 11 16.2
上肢肌肉萎缩 2 2.9
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23 33.8
压头实验阳性        31                      45.6
   

1.4  影像学检查 
X线显示双边影、双突影或齿状突偏歪、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颈椎曲度变直、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小。见表2。
2 方法
2.1 观察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均常规检查CDFI和X线片。
2.1.1 CDFI检查
全部病例分别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1周进行TCDFI检测,本研究使用美国ATL公司HDI—3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8_12MHZZ,探头置于椎动脉体表投影处,逐段探测椎动脉,深度20—30mm,血流速度单位cm/s,观察参数为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前后变化。
2.1.2 X线影像学检查
患者治疗前后均拍摄颈椎,正、侧、张口、双斜位、低头侧位X线片。
2.1.2.1对张口位标准位摄寰枢椎X线片,以分度值为0.02MM游标卡尺,按张佐伦[3]等提供的测量方法,逐个测量寰椎轴线与齿突轴线差距及齿突、侧块间距的差值。优:治疗结束时X线片示齿突偏移减少50%以上,随访3个月未见加重;良: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枕项部残留有轻度酸胀感,偶有头痛,X线片变化同优,随访3个月未见加重。
2.1.2.2观察X线显示双边影、双突影、或齿状突偏歪、或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颈椎曲度变直、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小的改变来评估疗效。
                                表2      68例患者的X线检查
X线检查 例数 %
椎间隙变窄 16 38.2
骨质增生 63 95.6
颈椎曲度变直 59 86.9
双边影 42 61.2
双突影 32 47.01
椎间孔变小 29 42.6
韧带钙化 37 54.3

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所得数据进行微机处理,结果以平均±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3治疗方法
2.3.1 针刀治疗:严格按针刀治疗颈椎病操作的四步八法[4]进行治疗。
2.3.2手法
根据颈椎X线片提示的骨关节异常情况,选用针刀医学手法学中的颈椎手法分别予以矫正,矫正后予以颈托外固定3天。3天后复查,若仍有症状、体征,则需4天后第二次治疗,3次一疗程,治疗结束时复查X线片和CDFI检查。
2.4  随访
治疗结束后,每三个月随访一次,详细记录其症状、体征,观察远期疗效、有无后续不良反应。
2.5  注意事项
施者除应严格遵循四步八法的操作规程外,还必须对颈部的微细解剖结构有一个立体掌握,严防损伤神经、椎动脉、脊髓。
3  判定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诊断治疗标准[5]制定如下治疗评估标准:对颈部板硬、上肢麻木、头痛头晕、病变棘突压痛、活动功能受限等症状按不同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级,并分别给予0、1、2、3不同的分值。
疗效评定是以颈椎病主症作为依据,按治愈、好转、未愈3级评定。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或变化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2/3;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或变化率>1/3且≤2/3;未愈:症状无改善,或变化率≤ 1/3。
结果
3.1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见表3
表3    68例 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临床症状及体征      治疗前例数(%) 治疗后例数(%) 治疗前后P值
颈部板硬              42(62.4) 5(7.3) 0.0076<0.01
上肢麻木              37(63.8) 8(11.8) 0.0001<0.01
头痛头晕              29(42.6) 0(1.4) 0.0025<0.01
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压痛  58(85.9) 2(2.9) 0.0002<0.01
病变棘突压痛          63(94.1) 3(4.4) 0.0001<0.01
活动功能受限          16(23.5) 1(1.5) 0.0001<0.01
肩胛骨内上角索状硬结  35(51.5) 4(58.8) 0.0001<0.01
上肢肌力减弱          11(16.2) 4(2.9) 0.0418<0.05
上肢肌肉萎缩            2(2.9) 3(2.9) 1.0000<0.05
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23(33.8) 1(1.4) 0.0002<0.01
压头实验              31(45.6) 5(7.3) 0.0030<0.01

3.2患者治疗结束三个月后随访症状改善情况见表4
表4  68例  随访症状改善情况表
  观察数 治愈 好转 未愈 合计  治愈率(%) 有效率(%)
39 26 3 68 57.35 95.58

3.3  CDFI治疗后无论是左侧还是右侧椎动脉,VP和Vm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阻力指数明显降低(P<0.05);搏动指数治疗前后相比,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见下表5:
表5  针刀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变化
    LVA                          RVA           
  VP Vm PI    RI    VP    Vm    PI  RI
治疗前 40.01±6.95 34.03±5.66 0.83±
0.12 0.64±
0.11 35.01±5.95 38.21±5.80 0.92±
0.13 0.65±
0.13
治疗后 47.25±5.98** 39.25±5.31** 0.84±0.19Δ 0.56±0.14* 43.10±6.25** 39.95±5.31** 0.92±0.10Δ 0.60±
0.17*
               

注:与治疗前比较 * P<0.05  ** P<0.01 Δ P>0.05
3.4 X线影像学的变化
3.4.1  张口位X片中寰枢关节的变化。
结果 本组优30例,良26例,中9例,差3例,有效率95.58%,优良率82.35%。治疗结束时再次测定X片中寰枢关节的寰椎与齿突轴线差值及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表6示,治疗前后寰椎间隙齿突轴线差值明显缩小T=8.70,p<0.01)而齿突侧块间距差值也明显缩小(t=2.38,p<0.05)
表6    患者寰枢关节X线片治疗前后比较
                                  治疗前                        治疗后
齿突寰椎轴线差值            2.66±0.21                  0.75±0.17 *
齿突侧块间距差值            0.93±0.1 6                  0.62±0.11 Δ

  注: *与治疗前比较P<0.01; Δ与治疗前比较P<0.05
3.4.2  针刀治疗前后X线检查改善情况见表7
表7      患者针刀治疗前后X线检查改善情况
X线检查                  治疗前例(%) 治疗后例(%)
椎间隙变窄                  16(23.5) 8(11.8)
骨质增生                    65(95.6) 65(95.6)
双边影                    42(61.8) 9(13.2)
双突影                  32(47.01) 7(10.29)
颈椎曲度变直                59(86.9)  2(2.9)
韧带钙化                  37(54.3) 37(54.3)
椎间孔变小                29(.42.6)  11(16.2)

4.讨论
4.1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ol,C.S.)[6] 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临近组织(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受累而引起的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而出现的综合症候群。然而,这一学说却不能很好解释许多临床征象,例如,据统计[7]一个患者同时患颈椎病、血压异常、冠心病、心率失常、脑缺血性疾病者高达46%—52%,颈椎病还与神经衰弱、运动神经疾病以及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耳鸣、耳聋等30余种疾病有密切关系。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疾病与颈椎病相关?临床上发现许多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与影像学提供的资料并不成正比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从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角度来研究颈椎病的病因病理。Whitehill[8]通过损伤狗颈椎韧带、Miyamoto[9]等通过切除小鼠全部棘突的相连韧带而分别诱发了实验动物的颈椎间盘退变,证实颈部生物力学平衡状态的改变,可诱发或加速颈椎间盘的退变。
4.2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制
朱汉章[9]在前人生物力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提出:颈部维护关节稳定的椎周软组织(肌肉、韧带等)急慢性损伤后的动态平衡失调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失调是颈椎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其主要发病机制是:椎周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引起的无菌性炎症、组织间的疤痕、粘连以及挛缩,可刺激、卡压穿行其间的血管、神经而引起症状;另一方面,粘连、孪缩的椎周软组织可牵拉其附着的椎骨发生力平衡失调,导致颈椎椎体的整体或局部发生位移而产生骨关节的微小移位,与此同时,这种骨关节的微小移位会使颈椎的生理力线发生偏移,椎体各部位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在人体自我代偿机制作用下导致骨质增生的发生,这种病理性的骨关节微小移位、骨质增生会刺激压迫颈部周围的神经、血管、脊髓而产生一系列颈椎临床症状。这一学说,为通过对造成颈部内应力平衡失调的椎周软组织进行治疗,重新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治疗颈椎病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刀医学认为动态平衡失调和力平衡失调才是颈椎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治疗颈椎病也应该从重新建立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治疗。
4.3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结果中,(1)从临床症状改善的结果3中看,无论治愈率还是显效率,针刀治疗颈椎病都有显著疗效。(2)从表4中可看出针刀组患者随访时的效果比刚结束治疗后的效果要好,这充分说明针刀治疗是针对颈椎病的根本病理因素进行了治疗,调整了动态平衡失调和力平衡失调使颈椎病向痊愈方向发展。针刀闭合性手术可对造成颈椎生物力学失衡的部位做到精确定位,在此基础上用针刀将病灶部位软组织内的疤痕、粘连和挛缩进行微创松解、剥离,解除对颈神经根的压迫或刺激,恢复颈部椎周软组织的动态平衡;针刀治疗后的手法复位矫正颈椎骨关节的微小病理改变、促使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恢复。(3)从表6、表7结果表明针刀治疗前后X线除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等症状无明显差异之外,其他症状的治疗前后差值的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是诊断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的改变的一项独特的客观指标,它能无创地穿透皮肤,直接获得椎动脉血液流动信息[10],其中收缩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反映的是椎动脉搏动性血液的供应强度,搏动指数是反映血管的顺应性和血管弹性的可靠参数,阻力指数则是衡量血管阻力的指标。从表5结果中可以看到,本组颈椎病患者针刀治疗后左右椎动脉无论是收缩血流速度还是平均血流速度同治疗前相比都有了明显提高,阻力指数明显下降,搏动指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前其数值即在0.65—1.0的搏动指数正常值范围内[11],这些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提示治疗后椎动脉的供血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4.4 研究表明[12]颈肩部软组织慢性损伤引起的颈椎动力学改变以及颈椎正常解剖位置微小改变引起的颈椎骨关节力平衡失调是颈椎病形成的根本原因。针刀治疗可在精确定位病灶基础上,一方面对慢性损伤的软组织进行松解、疏通和剥离;另一方面,针对X线片提示的骨关节解剖位置的微小病理改变,能用针刀医学独特的手法予以矫正。本研究认为针刀治疗颈椎病同治疗前相比,无论是颈椎生理曲度、双边影、双突影、还是齿突、棘突偏歪等病理改变均有了显著改善。我们认为,正是这种颈椎应力平衡失调的改善,消除或减轻了椎动脉受到的压迫、牵拉、扭曲等刺激,从而使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善的根本原因。
4.5 值得注意是,虽然疗效明显,但治疗前后治疗组中所有病例的骨质增生情况均未见有改善,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颈椎椎骨的退行性变并非是引起颈椎病临床症状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潘之清主编.实用脊柱病学.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01-302
[2] 孙传兴主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511-512
[3] 张佐伦.寰枢椎侧方半脱位的X线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87,21(2):86~87.
[4]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4-118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6] 王拥军,施杞.关于颈椎病理论与临床的探讨.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3):6 0
[7] 潘之清主编.实用脊柱病学.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06-810
[8] Whitehill R,Moran DJ,Fechner RE,et al.Cervical ligamentous instability in a canine in vivo、igamoto S,Yomenobu K,Ono k.Experimental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mouse.Sping,1991,16(5):4596.
[9]  Migamoto S,Yomenobu K,Ono k.Experimental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mouse.Sping,1991,16(5):459
[10] 郭品飞.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流动力学研究.上海医学,1991,12(2):93~95
[11] 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278
[12]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4-118





在美之前,善乃是才情之本;
在美之后,善乃是生命之依靠。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咨询电话:13801710240 亦可 MSN:yike699@hotmail.com
QQ:729253621
#2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3:37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头颈部疾病

针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陈  梅
(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  210029  江苏 )



【摘  要】目的:观察针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将观察病例分为针刀治疗组30例,电针对照组30例。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治愈时间进行评定。结果:针刀组治愈21例(70.00%),显效7例(23.33%),好转2例(6.67%),无效0,愈显率93.33%;电针组治愈16例(53.33%),显效6例(20.00%),好转8例(26.67%),无效0,愈显率73.33%;两组愈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愈时间针刀组优于电针组(p<0.05)。结论:针刀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临床愈显率及治愈时间优于电针法。

【关键词】针刀,电针;偏头痛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疼痛剧烈,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笔者2001年3月至2003年9月间进行针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疗效非常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60例偏头痛患者,来源于南京市鼓楼医院针刀治疗中心、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门诊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针刀组30例、电针组30例。针刀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6岁,平均34.5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28年,平均8.6年;头痛程度2级8例,3级15例,4级7例。电针组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7岁,平均34.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8年,平均8.7年;头痛程度2级9例,3级15例,4级6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采用1998年国际头痛学会偏头痛的分类和诊断中无先兆型偏头痛和有先兆型偏头痛的诊断标准[1]:(1)头痛呈反复发作性,至少发作两次,间隙期正常,体检正常。(2)头痛从两眉间或一侧眉弓向颞部及后头部放射,头皮局部血管跳痛,触及头皮时疼痛即痛觉过敏,疼痛呈胀痛、持续性或针刺样,阵发性加剧,发生频率不定,每次持续2h-1周,伴有目胀或视物模糊、头晕,头痛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走路、上楼梯或类似活动可加重头痛,部分伴失眠、胸闷、心慌、乏力、出汗等。(3)可具有以下4项中之3项特点:至少有1个或以上可逆先兆症状(大脑或脑干的局部症状);至少有1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时间超过4分钟或2个以上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先兆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若有1个以上的先兆症状,其持续时间可按比例延长;出现头痛与先兆之间的间隔时间不超过60分钟。
1.2.2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年龄20-57岁,性别不限;(3)签署知情同意书,能按医生要求完成治疗者。
1.2.3  排除标准:(1)全身感染性疾病、高血压、低血压、五官科疾病、颅内肿瘤等其他疾病所致的头痛;(2)合并有严重心、脑、肝、肾等脏器疾病者;(3)不能坚持治疗者,无法判断疗效及资料不全者。
凡符合以上纳入和排除标准并确诊为偏头痛者均属于观察对象。
2  治疗方法
2.1  针刀组
2.1.1定点:将枕外隆突与C2棘突连线的中点与患侧颞骨乳突的尖作一连线,将此连线分为三等分,在中内1/3及中外1/3交界处的区域内寻找压痛、硬结或条索作为进针点,用龙胆紫作一点状进针标记。
2.1.2操作:患者反坐靠背椅,头颈前屈450左右置于椅背上,术区按西医外科手术要求备皮、常规消毒、铺巾,医者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选用汉章牌4号针刀,针刀垂直于枕骨骨面,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快速刺入皮下组织,缓慢深入到达枕骨骨面,在治疗点0.5cm范围内提插针刀,切割粘连、增生、增厚、紧张、挛缩的筋膜和腱纤维3-4下即可,出针按压3分钟以防出血,无菌纱布或创可贴外敷治疗点。7天治疗一次,1次为一疗程。
2.2  电针组
2.2.1选穴:主穴:百会、风池、率谷、头维、太阳、阿是穴。配穴:双侧液门、外关、阳陵泉、足窍阴。
2.2.2操作:进针处75%酒精常规消毒皮肤,用华佗牌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快速进针,风池穴针尖朝向鼻尖,得气后施捻转泻法,率谷透天冲,太阳透率谷,液门穴针尖朝上平行于掌骨,得气后施捻转泻法,余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于风池与率谷,百会与阿是穴接G6805型电针仪,用连续波,强度以局部肌肉轻微抽动及患者能耐受为度,余穴每隔10分钟捻转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6次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
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头痛程度分级采用1998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标准:1级:不痛;2级:轻度痛,但不影响活动;3级:中度痛,但不停止活动;4级:重度痛,不能参加活动。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头痛完全消失,程度1级,头晕、恶心、目胀等伴随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显效:头痛基本消失,程度1级,伴随症状基本消失,偶尔稍感头部重胀;好转:头痛程度减轻1级或以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头痛程度及伴随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及治愈病例中疗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1、表2。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愈显率
针刀组 30  21(70.00) 7(23.33) 2(6.67) 0 93.33
电针组 30 16(53.33) 6(20.00) 8(26.67) 0 73.33

表1可见针刀组在痊愈率、显效率、愈显率方面均大于电针组,经统计学处理,X2=4.32,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针刀组愈显疗效明显优于电针组。
表2     治愈病例中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治愈例数 一疗程 二疗程 三疗程 四疗程 
针刀组 21 3  7 8 3
电针组 16 1 3 5 7

表2可见,针刀组三疗程之内治愈18例,电针组三疗程内治愈9例,经统计学处理,X2=3.98,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针刀疗法能大大缩短治愈时间。


4  讨论
偏头痛的病因比较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有血管学说、神经学说、血管三叉神经反射学说等。有些疾病引起的头痛可表现为偏侧头痛,但偏头痛不一定表现为偏侧头痛,可以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头痛,如额部、枕部、顶部或全头。本病属中医学“偏头风”、“脑风”、“头痛”范畴,多因情志、劳倦等,致脏腑功能失调,升降失常,经脉瘀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针刀疗法是将针刺疗法和手术松解法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新医疗方法;一方面可利用针的作用,疏通气血、活血化瘀,“通则不痛”;另一方面可利用刀的切割松解作用,松解粘连,祛除卡压,改善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以松至通,通则不痛”。由于生活习惯和工作姿势的影响,极易产生颈部的筋膜劳损,使颈部肌筋膜在枕部附着区域发生无菌性炎症,结缔组织增生、组织间结疤粘连,卡压了与眶上神经及颞神经有广泛交通的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引起上述神经分布区域内的疼痛、麻木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在以往的诸多治疗方法中,多以扩张血管、放松肌肉为主,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但对椎枕部肌筋膜粘连、增生对枕大、小神经的卡压松解不够,从而使症状消除不彻底,远期疗效欠佳。针刀可对枕大、小神经穿过易引起卡压的肌筋膜的部位进行彻底的松解剥离,使粘连松解、紧张的肌筋膜放松,达到迅速解除卡压、消除症状的目的,且由于被松解的组织若要再次粘连、挛缩、卡压而引起症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因而远近期疗效均十分理想,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Headache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Classification. Diognstic criteraia for headache disorders cranial neuralgins and facial pain. Cephalalgia 1998;8:10



在美之前,善乃是才情之本;
在美之后,善乃是生命之依靠。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咨询电话:13801710240 亦可 MSN:yike699@hotmail.com
QQ:729253621
#3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3:37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头颈部疾病


凹刃针刀治疗头痛偏头痛2000例临床总结

董占岑  董照海  董红艳  董亚英
( 民权县道南人民医院微形外科  476800  河南省 )



1.临床资料
本科五年来收治头痛头晕,偏头痛2000例,其中男800例,女1200例,头痛时间2个月~40年不等。均有头痛头晕,偏头痛,以前额和太阳穴处疼痛偏多。发作期间伴头昏脑胀、头沉,视力模糊、易疲劳,颈项不适,缓解期及平时则嗜睡,乏力,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时而心慌、食欲减退,出汗,肢体麻木等。受凉、情绪变化,过度受累及伏案工作为诱发因素。CT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激光多普勒检查,脑血流图,提示脑血管痉挛及供血不足,心电图示部分窦性心律不齐或过速,过缓,或传导阻滞;血压大部分病人正常或偏低;高血压病人,待控制高血压后仍可治疗。体格检查,在患者的上下项线之间的枕后腱弓处有明显压痛点。
2.治疗方法
在枕后腱弓处找准压痛敏感点,甲紫标记,备皮、碘酒、酒精常规消毒局部皮肤,铺无菌巾,戴消毒手套。5ml针管抽取2%利多卡因1ml,0.75%布比卡因1ml等,在敏感点侧方1cm处进针直达腱弓处,推注上述药物后针刀与神经血管平行。纵向切割腱弓3~5下,左右分剥分离粘连。手术结束后拔针刀按压数分钟,以针眼不出血为限。手法按摩局部和颈椎两侧压痛点解除颈肌痉挛后,右前臂托住病人下颔,左手拇指按压第2颈椎棘突,上提牵引颈椎并左右旋转头颈部,使颈椎小关节脱位及不稳之处得到复位,治疗结束。
3. 疗效观察
本科5年来经治2000例病人中经随访(治疗后1个月~3年不等),80%1次治愈无复发现象;15%好转,发作轻微,休息即愈,发作时间缩短;5%患者复发,同样治法仍然效佳。合并高血压、心脑血管病、颈椎病、精神病的患者。不在统计之列。
4. 典型病例
例1  陈某.男,70岁。干部。头痛头昏30年,近年来加剧。呈持续性头痛,以右侧为著,曾按“脑血管病”方案治疗,元显效,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查双侧枕后腱弓处明显压痛。以右侧敏感。诊断:枕后腱膜挛缩。行凹刃针松解粘连切割腱弓加局部药物封闭后,疼痛立即消失,大脑清醒。视物明亮,颈部活动自如。随访3年未复发。
例2  周某,男,58岁。头痛头晕.心慌乏力。心电图示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不能胜任工作,以心脏病诊断治疗两年多,效果欠佳。经本科检查。诊断:枕大神经卡压性头痛。同法治疗,头痛头晕消失,心律失常恢复,能胜任正常工作,随访2年未复发。
5. 讨论
5.1 枕大、小神经均通过上下项线之间的枕后腱弓深面,并且血管、神经和淋巴结同处于腱弓和枕骨形成的骨一纤维管中。当有炎症时,枕后部淋巴结反应性肿大,管中的压力增大,伴行的神经或血管被压迫刺激产生症状。
5.2枕后部慢性软组织损伤可造成枕后腱弓的瘫痕。在临床上发现长期枕石枕的患者腱弓增厚而坚硬。在刺切腱弓时,带刃针需用相当大的力才能切开。在气候变化时,损伤的软组织瘢痕挛缩,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5.3长期伏案工作,持续保持静态体位,颈部肌肉可呈紧张状态。枕后腱弓,亦呈紧张状态。骨一纤维管中的压力增高,长期紧张,枕后腱弓也可增生,以致枕大小神经受压而出现症状。当头半棘肌和斜方肌紧张或痉挛时,也可卡压和刺激枕大神经出现症状。所以本科采用凹刃针切割分离,减压松解。并曲安缩松,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维生索B12等药物局封。特殊情况对症处理。需要注意的是正确诊断,选好适应症及手法熟练是临床疗效的基础。


在美之前,善乃是才情之本;
在美之后,善乃是生命之依靠。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咨询电话:13801710240 亦可 MSN:yike699@hotmail.com
QQ:729253621
#4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3:39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头颈部疾病

针刀治疗慢性外伤后头痛28例体会

马建山
( 隆安县人民医院  532700  广西 )




【摘  要】目的:探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治疗慢性外伤后头痛的疗效。方法:28例头部外伤后2个月以上头痛部位寻找压痛点或结节,以针刀行闭合性剥离松解,以每5天治疗1次,3次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结果:治愈20例,有效8例,有效率达100%。结论:慢性外伤后头痛采用针刀治疗效果好,见效快,治愈率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刀疗法;慢性外伤后头痛




头部受伤后引起的疼痛,称外伤后头痛,一般2个月内称为急性外伤后头痛,头痛持续2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外伤后头痛。往常以“脑震荡后遗症”“脑外伤后综合症”等诊断治疗之,但往往缠绵难愈,头痛症状难以根除。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28例慢性外伤后头痛患者采用针刀闭合性松解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均为颅脑外伤住院后2个月以上病人,其中男性21人,女性7人,年龄最大63岁,最小18岁,20~50岁之间有22人。本组均有颅脑外伤病史,诊断为“轻度脑挫伤”6例,“脑震荡”22例,有头部大小不同的伤口经清创缝合处理的21例,有闭合性头皮或头皮下血肿的7例。
2.2 诊断标准:1、有头部外伤史;2、外伤后持续头痛2个月以上,头痛可位于全头部,呈胀痛或搏动性痛,有时则表现为紧箍痛,常与情绪激动、天气变化症状加重;3、头部需有明显压痛硬结或手术疤痕;神经系统无阳性。脑电图检查显示正常或轻度异常;5、X线排除颅骨骨折。CT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和潜在病损区。
    2.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备皮,局部压痛敏感部位用蓝汞定位,常规消毒,铺孔巾。
2.2 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刀口线与人体正中线平行,针体垂直皮肤刺入,达浅筋膜纵行切开数刀,刀下可传出“嘣嘣”的切割声,术者手下有突破感,有硬结者,可将针刀刺入硬结,按其体积大小、范围,网状切几刀,有松动感后将针深刺到颅骨骨面,若骨面有疤痕组织(刀下滞涩),纵行疏通剥离、横行铲剥。出针后可迅速压迫针孔1~2分钟以止血,一般可同时找出痛点针刀治疗1~3处。若枕顶部肌肉紧张,有压痛者可在压痛点处针刀松解治疗。一般5天重复一次,3次为1疗程。
3.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本组经3次针刀疗法后观察。
3.1.1治愈:症状及阳性体症消失;
3.1.2好转:症状及阳性体征基本消失,但疲劳、震动、情绪激动偶有头痛,休息后恢复;
3.1.3无效:症状体症与术前无明显变化。
3.2 结果:每5天针刀治疗一次,3次为一疗程,一般为1~2个疗程。6~12个月后随访,发现28例中治愈20例,占71.4%,好转8例,占28.6%,无效无一例,总有效率达100%。
    4.讨论与体会
4.1 头部体表的解剖特点:头部颅顶枕区部位,结构内浅入深,可分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颅骨外膜等五层。其中浅筋膜剖特点为,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所构成,并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连接,将脂肪分隔成无数小格,由有神经和血管,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在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未稍引起剧痛,另外,小格内血管丰满,多被周围结缔组织固定,创作时血管断端不易自行收缩闭合,故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缝合方能止血。
4.2 外伤后头痛的机理:当头部外伤后,常合併“脑震荡”或“脑挫裂伤”(重型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重症不在本研究范围内),发现的各种症状,经1—2个月的临床综合治疗,大部分症状可以消除,而头痛症却多不愈,其头痛的轻重常常与外伤的程度成正比,虽经继续治疗调节,营养植物神经,甚至针灸调节经络,但往往疗效不佳。其主要原因是颅外损伤急性的水肿、血肿、撕裂伤修复后,头部软组织,尤其是浅筋膜挛缩,与周围组织结疤粘连、牵拉,挤压了头部丰富的血管、神经而导致顽固性头痛。祖国医学“不通则痛”的论述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4.3 本组主要以针刀为主要治疗,在压痛点敏感部位往往是疤痕粘连最严重,也是“病邪久留不移”的地方。用针刀切割,松解该处的疤痕组织,剥离疏通神经受挤部位,恢复受挤压的神经功能,达到解除压迫,减轻张力,“通则不痛”的作用,同时针刀松解的机械刺激促使分解局部的组织蛋白,增加未稍神经介质,产生血管神经的活性物质,活跃局部组织的代谢功能,从而恢复生物化学方面的平衡等等因素而达到治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小针刀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朱汉章
[2] 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朱汉章.柳百智


在美之前,善乃是才情之本;
在美之后,善乃是生命之依靠。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咨询电话:13801710240 亦可 MSN:yike699@hotmail.com
QQ:729253621
#5  
淡漠千里见妖娆
Medal No.4Medal No.5Medal No.6Medal No.7Medal No.9
管理员
UID: 13
来自:
精华: 29
积分: 8652
帖子: 7138
注册: 2007/7/12 23:27:00
状态: 离线
威望: 1369.00 点
金币: 9178.00 个
只看楼主b 2007-07-13 13:40
回复: 2006年大会论文集--头颈部疾病

水针刀平衡三刀法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28例

吴汉卿  王海洋  王刚
( 南阳水针刀新针法医院  473000  河南 )





【摘  要】目的:报告水针刀平衡三刀法治疗的多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及具体操作方法。方法:在头、颈、肘、髋、膝部,运用水针刀平衡三刀法结合药、氧注射,及药磁线留置。结果:28例患者18例治疗1个疗程,其余最多3个疗程后痊愈,痊愈15例,占54%,好转12例,占42%,无效1例,占4%,痊愈后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水针刀平衡三刀法与药、磁、氧有机的结合,一方面可直接解除后枕部损伤后的血运障碍,促进了脑细胞的功能恢复;另一方面可直接对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系统进行调节,从而改善了患者的症状。

【关键词】水针刀;颅脑损伤后遗症;平衡三刀法

颅脑损伤多式因为交通、工矿等事故,自然灾害、爆炸、火器伤、坠落、跌倒以及各种锐器、钝器对头部的伤害,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复合存在。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出现的时间,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颅脑损伤。
自2003年~2005年6月,我院针对28例原发性颅脑损伤后遗症,采用水针刀平衡三刀法,配合药磁线综合治疗,取得了确切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8例患者,均为急性脑外伤得到控制,生命体征平稳、无意识障碍时接受本疗法治疗,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14~56岁,病程4周以上,现在临床表现多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其中2例42岁男性较为严重,伴有语言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1例37岁女性患者伴有智力障碍。
2.诊断标准
2.1 头部外伤史
2.2 急性期症状
① 生命体征出现改变;
② 意识障碍,受伤后立即出现,意识障碍程度根据损伤程度而有所不同,可有数分钟、数小时不等;
③ 受伤当时立即出现与伤灶相应的功能障碍或体征。
如:运动区损伤出现偏瘫;
语言中枢损伤出现失语等;
发生于“哑区”的损伤,则无局灶症状或体征的出现。
④ 头痛与恶心呕吐。
CT检查:可发现颅内有小的出血点,有或无周围脑水肿。
2.3 急性期症状控制后
① 生命体征平稳;
② 意识障碍消失;
③ 反复发作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④ 同时可伴有语言、运动障碍的持续存在;
⑤ CT检查:可发现颅内存在一定量的高密度影(出血点);
⑥ 寰枕筋膜,枕后腱弓等部位还有明确压痛点,触诊可有结节。
3.治疗方法:
按水针刀微创针法:“一明二严三选择”的操作原则,根据不同的操作部位,采用不同的体位,严格备皮。无菌消毒后,在头、颈、肘、髋、膝部位,取小号鹰嘴或中号扁圆刃水针刀,采用杠杆式持刀法或执笔式持刀法,沿人体纵轴,避开周围神经、血管纵行进针刀,边进针,边回抽,逐层切开,逐层分离,每点纵行切割3~6刀,纵横分离6~9刀。
对伴有智力障碍的,在帽状腱膜中点处扇行分离3~6刀,然后在每点旋转注射醒脑开窍液3~4ml,消毒氧气10~20ml。
水针刀可同时行颈三刀分离术:
一刀:枕后腱弓;
二刀:环枕筋膜下缘(即寰椎后结节位置);
三刀:头顶帽状腱膜中点。
行水针刀松解、并注入醒脑开窍松解液。
伴语言障碍者,在C2棘突上缘,按“八”字进针刀法,八字切开、八字分离3~6刀,不能提插,不能横切,注入醒脑开窍液2~3ml。同时可用圆刃水针刀在舌骨中点上缘,60°角向内上纵行进针刀,纵行分离3~6刀,旋转注射脑开窍松解液2ml。
伴肢体瘫痪者,水针刀行头三刀、颈三刀的同时,可在功能障碍侧肢体,行肩三刀、肘三刀、髋三刀、膝三刀。同时根据人体对应补偿功能,交叉选取治疗点,在人体“上外关”、“下三里”。
“上外关”纵行进针刀达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肌筋膜层,纵行分离2~3刀,旋转注射1~2ml抗瘫松解液,留置“康复灵”药磁线。
“下三里” 针刀从胫腓间隙中上1/3纵行进针刀,达腓骨长短肌与伸趾肌肌筋膜层,纵行分离2~3刀,旋转注射1~2ml抗瘫松解液,留置“康复灵”药磁线。
水针刀平衡三刀法隔4~5天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
4.结果:
4.1疗效标准评定:
4.1.1痊愈:智力障碍,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恢复正常;
4.1.2好转:生活能自理,能做简单语言叙述,无效:语言行动障碍未得到改善。
4.2治疗结果:28例患者18例治疗1个疗程,其余最多3个疗程后痊愈,痊愈15例,占54%,好转12例,占42%,无效1例,占4%,痊愈后随访1年无复发。
5.讨论
水针刀平衡三刀法治疗的多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后遗症。本症急性症状控制后,患者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失眠或嗑睡,也可发生视力模糊,耳鸣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多因颅脑部外伤时,颈部同时也受到了外力,从而引起扭伤或挫伤,致使上段颈椎小关节错位和颈部软组织损伤。
而在早期治疗时,只注意到颅脑外伤的表现,而忽略了颈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的损伤,从而发展为颈椎中上段失稳,小关节稳乱,致使肌肉损伤韧带肥厚变性等,从而压迫脊髓神经根、椎动脉,致颈交感神经带肥厚变性等,而颅脑外伤也可引发颅骨外膜下血肿的形成,经局部炎症反应及以后形成无菌性结节,可造成对周围血管、神经囊的刺激或压迫。
本病当外伤较严重时,可伴有语言运动功能障碍等。多因帽状腱膜、颅脑外膜、颅脑内膜的血管受累,局部血肿未能吸收,刺激压迫了语言中枢、运动中枢而引起的。
水针刀平衡三刀法与药、磁、氧有机的结合,灵活的运用,在患者头部,头颈环枕关节处,即颈髓与延髓交接处松解病变处肌筋膜结节。
一方面可直接解除后枕部损伤后的血运障碍,恢复小脑延髓及大脑后半部脑组织的血运供应,进而恢复了生命中枢(即呼吸中枢、血管中枢、心跳中枢以及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的血运供应,从而促进了脑细胞的功能恢复;
另一方面水针刀的松解刺激作用可直接对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系统进行调节,另外水针刀在松解的同时还注射药磁、药氧,这不仅可直接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并且药物在病变部位迅速起到醒脑开窍、镇静镇痛的作用,进而逐步达到脑细胞活化改善的药理效应,从而改善了患者的症状。




在美之前,善乃是才情之本;
在美之后,善乃是生命之依靠。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咨询电话:13801710240 亦可 MSN:yike699@hotmail.com
QQ:729253621
#6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27100次, 共18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1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2 14:46:10

版权所有 上海针刀医学网 沪ICP备05003764号  
         Processed in 0.064 seconds